波士頓顧問公司(BCG)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他與保羅.史瓦茲(Paul Swartz)合著《衝擊、危機與假警報:如何評估真正的總體經濟風險》(Shocks, Crises, and False Alarms: How to Assess True Macroeconomic Risk, HBR Press, 2024)。
川普曾表示:「我喜歡讓人無法預測。」當經濟政策變來變去,貿易條件朝令夕改,誰都很難預測下一步會發生什麼。面對這種「刻意製造的不確定性」,企業與其咬牙苦戰,不如學會一種更靈活的應對方式:「策略可選擇性」(Strategic Optionality),意即,你不必一次押上全部籌碼,而是設法打造多種選項,讓自己無論面對哪種政策組合,都還有應變的餘地。
川普的關稅政策像是突如其來的地震,蔓延至整體市場走向、發展策略、甚至競爭格局。在這種動盪的環境下,領導人必須面對「刻意的不確定性」(deliberate uncertainty)這種全新局勢,先釐清自身公司有何「供給衝擊」與「需求衝擊」,並培養分析能力重於傳統的總體策略規畫。能夠應對接連不斷的「關稅亂流」,正是現在企業領導人最重要的能力。
近幾年不斷出現各種總體經濟的衝擊和危機,但沒有一個經濟模型能夠成功預測到這些風險。領導人應建立自己的「折衷判斷力」,從實體、金融,以及全球經濟等層面,了解該如何恰當地識別風險。
若說美國當前的經濟「強勁」,乍看令人訝異,但目前的現實是:今日美國的失業率是接近半個世紀以來的低點,高獲利公司雇用的員工人數創新高紀錄,支付的薪資也不斷升高。但這些情況如果沒有煽起通貨膨脹之火,就都是好消息,而如今聯準會在對抗通貨膨脹方面,更容易接受造成經濟衰退的風險。若經濟衰退已迫在眉睫,高階主管應該如何因應?
在美國,因為疫苗施打普及率較高,「後疫情時代」的經濟似有復甦態勢。無論你是不是美國的本土企業,在全球化的牽動下,各個企業領導人都應該開始思考下一個經濟週期的樣貌與風險。與過往經濟衝擊不同的是,這次的新冠疫情是一個外部衝擊,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預測的,而我們至今仍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精準預測任何風險。企業領導人經歷過這次危機,應建立意識,監測並提高企業的復原力。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人們不禁感到恐慌,擔心經濟會如同2008年金融海嘯一般,受到深刻重擊,不會太快恢復;但就事實來看,美國的經濟並沒有如預期般遭到破壞性的打擊,而且已出現強勁回升。然而,這股復甦力道如果要持續,需要哪些條件?企業領導人又可以從中得到什麼啟示,帶領公司跟隨這波復甦,持續蓬勃發展?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超過半年,現在該是時候暫停一下,仔細審視現況。從疫情發端至今,我們對趨勢的預測已有五項誤判。雖然經濟政策可彌補公衛施政失敗之處,但不同國家與地區遭受破壞的程度不同,也有各自的施政方向與風險要考量與承擔。無論如何,領導人此時應審慎檢視現況,建立企業的復原力,並看準機會伺機而動,邁向疫後新世界。
經濟衰退是否已不可避免?的確,經濟衰退的風險是存在的,但並非已成定局,歷史提醒我們,不要把金融市場拋售與真正的經濟清楚區分開來。更何況,沒有任何單一數字,能夠可靠掌握或預測新冠肺炎對經濟的衝擊。我們必須審慎檢視各類資產的市場訊號、經濟衰退和復甦的模式,以及流行病與它造成的影響,以便蒐集對未來方向的見解。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