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 一文看懂:川普的「360度貿易戰」如何衝擊全球總體經濟?

一文看懂:川普的「360度貿易戰」如何衝擊全球總體經濟?

Illustration by Skizzomat

川普的關稅政策像是突如其來的地震,蔓延至整體市場走向、發展策略、甚至競爭格局。在這種動盪的環境下,領導人必須面對「刻意的不確定性」(deliberate uncertainty)這種全新局勢,先釐清自身公司有何「供給衝擊」與「需求衝擊」,並培養分析能力重於傳統的總體策略規畫。能夠應對接連不斷的「關稅亂流」,正是現在企業領導人最重要的能力。

※ Podcast由瑪利執行長品讀,提供多元視角,助您閱讀文章時產生更多啟發。

2025年4月2日,川普總統兌現競選承諾,對美國的貿易伙伴大幅提高關稅,將平均有效關稅的稅率提高至23%左右,比一年前的稅率增加將近10倍。金融市場的劇烈拋售突顯此舉影響範圍遍及全球,引發極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企業高階主管急於了解全球經濟會受到何種衝擊。

這是一項複雜且多變的政策衝擊,難以做出迅速或精確的結論,而這一點從川普4月9日的宣示可見一斑:對大多數國家徵收的「對等」關稅將暫緩實施90天。川普關稅將產生難以估計的初始效應,並引發可能更加重要的連鎖效應。此外,這些嚴苛的關稅可能只是分散式談判協商的開端而已,突顯出企業領導人現在必須面對的「刻意的不確定性」(deliberate uncertainty)新局勢。

處在這種不確定性之中,了解川普關稅為總體經濟帶來的初始效應與次級效應,以及任何可能的長期影響,將有助於高階主管持續評估自身的市場與企業受到的衝擊。

不對稱的貿易戰

若要評估全球受到的衝擊,首先應關注一項經常被忽略的事實:美國是對所有其他國家發動貿易戰,但世界各個國家只與美國交鋒。將這種不對稱性(asymmetry)納入你的評估考量,就會削弱「美國掌握所有籌碼」這項假設。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又有巨額的貿易逆差(進口遠多於出口),因此如果是一場範圍較小的貿易戰,美國應該會占據強勢的起始地位;原因在於,如此一來美國因為雙邊貿易衰退而承受的損失,會比每一個貿易伙伴都要小。

但美國選擇全方位同時開打,發動一場「360度貿易戰」,這可能引發來自全球、疊加累積的反擊,而其他國家只有與美國的貿易受到衝擊。打一場局部的貿易戰與四面作戰不同,因為供給與需求兩方面的衝擊都會不斷累積。

考量供給衝擊與需求衝擊

領導人若急於了解關稅的總體經濟面衝擊,首先應該明確區分「供給衝擊」與「需求衝擊」。這兩種類型的衝擊都取決於我們檢視的是出口國還是進口國,以及該經濟體是課徵關稅的一方,還是被課徵的一方。

總體經濟預測的準確性一向不佳,而預測超出歷史經驗範圍的衝擊更具挑戰性。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透過分析貿易量以及關稅對價格、消費與經濟成長的可能影響,來勾勒川普關稅衝擊的輪廓。

首先探討供給衝擊,美國在這方面受到的衝擊大於它大多數的貿易伙伴。

美國的供給衝擊

美國的關稅是對進口商品課徵的稅,大部分會轉嫁給消費者。因此導致的價格上漲將推高通貨膨脹,情況類似新冠疫情後供應鏈中斷所引發的通膨。高漲的通膨將削減實質收入、抑制消費,因而拖累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成長。由於川普貿易戰是360度全方位,而且關稅漲幅極為驚人,因此造成的供給衝擊也非常大。

根據4月2日公布的稅率,我們預期這場美國自己引發的供給衝擊,將導致美國2025年的GDP成長下滑1.4%(成長率預估值原本為1.9%)。主要原因是通膨居高不下,對做為經濟成長火車頭的消費踩下煞車。

美國貿易伙伴的供給衝擊

其他國家如果決定祭出報復性關稅(中國已經實施,其他國家尚在討論中),也會對自身經濟造成供給衝擊。美國出口到這些國家的商品價格將會上漲,進而對該國通膨、消費與經濟成長引發與美國類似的效應。

如果這些國家真的採取報復行動,大部分國家的經濟所承受的供給衝擊會比美國小得多。我們預估大多數國家的GDP成長可能會因此下滑0.1%至0.3%。衝擊較不顯著的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國家如果選擇報復,也只是針對美國進口商品課稅。

至於與供給衝擊一併發生的需求衝擊,對美國貿易伙伴的影響則可能更大於對美國的影響。

美國貿易伙伴的需求衝擊

美國關稅推升了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價格,從而抑制對這些商品的需求。抑制程度是嚴重還是輕微,取決於需求的價格彈性(亦即需求對於價格變動的敏感度),但都代表出口國在美國市場的商品銷售量會減少。無論各國是否實施報復性關稅,這種效應都會發生。

我們預估對大多數國家而言,需求衝擊可能會導致GDP成長下滑0.2%到0.6%,雖然可觀,但通常仍可承受。然而,對於那些被課徵特別高額關稅、對美國出口金額龐大的國家(例如越南)而言,4月2日的新稅率可能帶來毀滅性的衝擊,GDP跌幅可能超過6%。

美國的需求衝擊

一旦貿易伙伴實施報復性關稅,美國的出口貿易也可能面臨阻力。儘管出口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不像對一些大型經濟體(如德國或中國)那麼高,但美國發動的是一場360度貿易戰,累積的影響不容小覷。

如果全面報復來襲,我們預估美國GDP很容易就會折損0.5%,影響相當可觀,更何況美國經濟原本就已走弱。

360度貿易戰的次級衝擊

儘管供給衝擊與需求衝擊是評估情勢的起點,企業高階主管還必須注意5個次級驅動因素。目前每一個因素都指向負面的經濟效應;儘管它們過去曾經引發假警報,也有可能在悲觀預測中帶來意外的正向結果。

1. 信心

關稅衝擊會降低企業與消費者信心,進而影響支出、投資與聘僱的意願。然而這項指標近年來有一些問題,例如消費者信心低迷與強勁的消費行為就並行不悖。儘管如此,如果企業與消費者信心大幅下滑,各方仍應嚴肅看待。

2. 財富效應

投資人對於關稅小幅調升的期望在4月2日破滅,美國股市隨之大幅下跌。股價下跌導致財富縮水,進而阻礙消費、拖累經濟成長。然而目前美國企業的資產負債狀況仍處於歷史高位,而且股市下跌走勢並不必然伴隨著經濟衰退——以2022年為例,股市下滑25%,但並未導致衰退。

3. 貨幣政策錯誤

貨幣政策有兩個主要目標:物價穩定,充分就業。但關稅會推升物價,並壓低成長與就業。其實早在4月2日之前,美國聯準會(Fed)就已開始強調通膨與經濟成長的不確定性升高。川普關稅讓聯準會更難以兼顧施政目標,並且提高貨幣政策出差錯(例如利率過高或過低)的風險。

4. 競爭力

提到進口,人們經常會想到消費性商品,但其實約有50%的進口貨物是美國企業的生產投入要素(production  input),例如工具機或鋼鐵。因此,關稅的影響除了因為推升物價而抑制消費,也包括因為提高國內生產成本而削弱企業競爭力。

5. 額外的衝擊

另一種風險是新衝擊的出現。這些衝擊可能來自內部,例如與關稅相關的金融市場混亂推升了企業融資成本,對銀行體系造成信貸損失,帶來不可預測的後果。對系統的衝擊也可能來自外部,例如戰爭、自然災害、太陽閃焰、瘟疫大流行等等;如果經濟原本就已疲弱,這些事件會造成更嚴重的打擊。

領導人應該密切關注這些次級效應,了解它們的動態變化與潛在力量。

難以確定的長期衝擊

企業高階主管理所當然會特別關注短期衝擊或循環性衝擊。然而,如此重大且深遠的關稅體制變革,勢必會帶來長期、結構性的衝擊。

川普政府宣示的關稅政策目標,是要重新分配全球生產作業,回歸工業產出已經停滯15年的美國,並創造高品質的就業與經濟繁榮。過去拜登政府利用誘因——例如《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ct)——來實現相同的目標,促成製造業生產設施的投資熱潮。如今川普政府丟掉誘因胡蘿蔔,揮舞關稅大棒,相信這種做法能夠加速製造業投資,並且增加財政收入而非成本支出。

但同樣地,360度貿易戰會產生併發症。拜登獎勵美國生產的誘因是針對半導體之類高價值、高生產力的產業。川普新的關稅體制則無差別地針對所有國家,而且幾乎針對所有產品,不論這些產品是否適合回流美國生產。

追求半導體業回流,與追求運動鞋、玩具或家具等產業回流截然不同。其實,如果回流產業與高生產力產業競爭資源(尤其是勞動力),可能反而產生淨負效應。如果較低生產力產業占美國製造業結構的比率提高,平均生產力將會下滑,經濟潛能也會削弱。讓低生產力產業排擠高生產力產業,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然而這樣的結果正是一大風險,因為美國勞動市場的結構已經相當緊俏。失業率自2017年以來便處於歷史低點(新冠疫情期間曾經劇烈但短期地中斷低失業率的情況),至今依然維持低點。在失業率高漲的年代(例如2010年代初期),任何新增的生產(與就業)都是加分;但是在勞動力緊俏的當下,這代表各方要競爭資源。製造業回流需要勞工,美國如何提供?

企業領導人不能坐等風暴過去

這場360度貿易戰的衝擊,具有不斷演變發展的複雜性與變動性,無法以本能反應來處理,也不適用直覺的結論。企業高階主管應該致力於理解關稅的衝擊,才能夠持續評估局勢發展。

重點是培養能力,不是制定整體計畫

隨著美國關稅政策持續演變發展,主管的注意力應該放在培養組織的分析能力,以便監測政策轉向的情況,並轉化用於讓企業做好準備與納入應變行動。傳統的「總體規畫」很快就會過時。

定期重新檢視你的假設

這場貿易戰目前的不對稱性,對於理解其衝擊非常重要,但情勢可能會改變。舉例來說,如果大型出口國家將原本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傾銷到其他市場,可能會促使後者祭出新一輪關稅,如此貿易戰就可能真正延燒全球。

以多重時間尺度思考

人們往往會特別關注當前各項戰術產生的衝擊。但是企業高階主管在不斷調整戰術性評估的時候,可能會忽略了策略面的影響。任何分析都必須兼顧循環性與結構性兩種時間尺度。未來幾季的重要性不應比未來十年更高。

因應總體經濟面的不確定性,正迅速成為高階主管的必備技能,而關稅未來仍將是焦點議題。那些願意致力於培養分析能力的人,將更能夠應對川普關稅體制的種種轉變。

(閻紀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