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永續 關稅狂潮突圍戰:企業如何靠「循環經濟」破局?

關稅狂潮突圍戰:企業如何靠「循環經濟」破局?

Illustration by Niyi Adeogun

面對地緣政治動盪與供應鏈斷裂風險,企業紛紛尋求更具韌性的策略。循環經濟,也就是透過再利用、再製造與回收來減少對進口依賴,正成為企業避險與創新的利器。從掌握在地資源、開創具競爭力的次級市場,到建立服務型營收與強化伙伴關係,循環策略有助於在不穩定的全球局勢中,打造更具彈性的營運模式與持久競爭優勢。

全球化正在分崩離析。關稅、貿易戰、資源民族主義和供應鏈衝擊不再是偶發干擾,而已成為新常態。僅在過去幾週,美國關稅政策的波動和中國對稀土礦物的立場轉變,都凸顯出一個更廣泛的趨勢:地緣政治、氣候變遷與衝突,正重塑全球商業版圖,使其愈發動盪不安。

然而,貿易的分崩離析不僅限於關稅。各國政府正日益推動政策,以便優先在國內採購、限制關鍵原料取得,以及將貿易活動導向地緣政治盟友——這些都是企業需要克服的難關。從歐洲的碳相關進口稅,到印尼的鎳礦出口禁令,甚至是回收法規(自2022年以來,全球施行了30多項與關鍵礦物相關的法令),這些政策都不只是著眼於環境成果,更是為了推動工業和政治目標。例如,延伸生產者責任(EPR)制度就是獎勵將價值創造留在國內或地區邊界內的公司。

傳統的應對措施仍很重要,如雙供應源採購(dual sourcing)和近岸外包(near-shoring)。但有項未被充分利用的手段,就是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通過再利用、維修、再製造和回收,降低對全球不穩定供應鏈的依賴。循環模式常被視為把永續當成操作手法,但若運用得當,循環模式其實是一種策略性的避險方式。它可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