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人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黃文朝、謝燕妮20年築夢,打造櫟莊園美術館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黃文朝、謝燕妮20年築夢,打造櫟莊園美術館
- 創辦人
- 楊瑪利 Mary Yang黃宣榕 Sharon Huang
- 2025/07/04

櫟莊園美術館創辦人謝燕妮;謝燕妮提供。
20年前,黃文朝與謝燕妮在苗栗三義,將一座荒廢木工廠打造成融合藝術、美學與自然的櫟莊園美術館,成為企業界口耳相傳的私密景點。近期,謝燕妮與收藏家、勤誠興業董事長陳美琪接受《哈佛商業評論》Podcast《請聽,哈佛管理學!》專訪,分享櫟莊園背後的築夢歷程、對台灣的文化意義,以及企業如何以行動支持美學永續。
20多年前,一對在台中經營建築設計業的夫婦,想要尋找一個假日可以休憩的地方。他們希望距離台中開車不要超過40分鐘,有好山好水的寶地,後來發現苗栗三義正是他們心中的理想選擇。三義距離台中約40分鐘,相對未開發,更棒的是三義是木雕鄉,有很多木雕藝術與木雕師傅,符合夫婦倆喜愛藝術美學的需求。
20年,從一片荒蕪到令人驚豔的莊園
後來他們在這裡找到一座荒廢的木工廠,一片荒蕪。將近1700坪的土地,成為他們尋求身心平衡的起點。如今20年過去了,在這對夫婦的用心經營下,這片荒蕪之地已成為一座擁有美學、藝術、自然生態的莊園,取名櫟莊園美術館(以下簡稱櫟莊園)。
今年開始,在許多好友的鼓勵下,夫婦倆決定打開大門,讓更多人可以親近這裡。櫟莊園成為一座私人美術館,必須預約才可進入。開幕至今,許多參觀過的人紛紛驚艷地說:「台灣怎麼有這樣的地方?」「一點都不輸國外?」許多企業界高階主管造訪後更紛紛表示:「以後外國客戶來,我要帶到這裡參觀用餐,讓他們對台灣改觀。」
這對夫婦,先生黃文朝被好朋友取個「朝神」外號,因為他的手很巧,充滿設計巧思。所有古董、輪船或老房子拆下來的廢棄木料、窯磚、石磨等,到他手上,都能變出新的、充滿藝術美學的建築。但「朝神」相當低調,訪客在園區內碰到他,一定看不出來他就是老闆。因此一切對外,大都是太太謝燕妮打理。
近期謝燕妮與她的收藏家、勤誠興業董事長陳美琪,一起接受《哈佛商業評論》的Podcast《請聽,哈佛管理學!》人物面對面主持人楊瑪利的專訪,謝燕妮分享如何花20年時間打造櫟莊園,陳美琪則分享,她如何被這對夫婦感動,如何解讀這個空間對台灣的意義,以及她個人為何願意用企業的力量,支持櫟莊園的原因。
世外之境:讓腳步慢下來的空間
謝燕妮回想20年前入駐苗栗的初衷。過去住在都市裡,像是住在一個被規畫好的系統裡,但他們夫婦渴望的是,讓時間慢下來,做自己想做的事。
但是從離開城市到走入土地,這段選擇不只是一次生活轉彎,更成為一連串實驗的起點——他們開始嘗試用建築實現自己對理想生活的想像。
在整理土地、預計在這裡蓋自己想住的房子時,他們收集了許多廢棄工廠與房子拆下來後、仍可使用的傳統材料,例如木頭、石磨、窯磚等,一方面環保,一方面也是喜愛傳統建材,若是好的材料,還能持續保存久遠。
因此櫟莊園的建築實踐也體現在材料的使用上——超過80%的建材來自回收與重組。從窯廠磚、輪船齒輪到半導體晶圓清洗片,每一塊材料背後都藏著歷史的痕跡與工藝的挑戰。
事實上,他們從很早就開始收集古董與古老材料,當時並沒有明確用途,只因「知道它值得被留下來」。「我們希望是有底氣的,而底氣來自我們知道自己的過往,」謝燕妮說。
但要使用這些材料並不容易,每一棟房子皆由老建材拼接而成,無法繪圖、也無法外包——設計就在腦中,現場即興決定。這不是建商的模式,而是工藝師與夢想家的合作實驗。
例如房子無法先畫設計圖,幾乎都是蓋到哪、設計到哪、再施工到哪。若是成品未達要求,還常常打掉重練。「我們出國一趟回來,常常要全數拆掉重蓋,因為工人照自己的方式施工,不是我們心中的那個樣子,」謝燕妮說。
因此20年來,他們在櫟莊園內與附近,總共只蓋出11棟房子,只賣給五個買主。由於每一棟都長得不一樣,每一個房間、衛浴、廚房也都不一樣,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生活空間,使得每棟房子都像是藝術品一樣,因此買主都被稱為收藏家。
一磚一瓦的信仰,自然走向永續
這樣的價值觀,吸引了志同道合的收藏家。不久前也成為櫟莊園住宅收藏家的勤誠興業董事長陳美琪,回想2017年第一次走進櫟莊園時,就深受感動地說:「你會心懷敬畏。怎麼會有人用這樣的方式蓋房子?每片牆都有時間的紋理,這才是真正的ESG實踐。」
自從那次走進櫟莊園後,陳美琪就跟這裡結了深深緣分。週末假日經常帶好朋友到這裡走一走,得到最好的療癒身心效果。尤其在新冠疫情那三年,她更是經常光臨櫟莊園。直到最近,她進一步成為櫟莊園的收藏家,收藏一棟她心目中理想的住家,經常邀請朋友造訪,盡情享受這裡的空間。
其實陳美琪與先生很早就在一處買了將近一萬坪的山坡地,一直在那裡種植各種台灣原生樹種,原本想退休後就在那裡蓋退休住的房子,現在有了櫟莊園,想想也不必自己再蓋房子了,「很感謝燕妮割愛。」每次到這裡,陳美琪就很放鬆,窗外就看到茂密的大樹植栽、黑天鵝、鴨子等生態,讓她很自在地跟朋友聚會。
其實莊園內的樹木植栽,也耗費夫婦倆大量心力。如今,走進莊園,腳下踩著石磨鋪成的小路,溪水聲與鳥鳴在耳邊縈繞。陽光從巨大的老樹之間斜灑,枝葉自然垂落、錯落生長。走進這裡覺得空氣清新,生態多元,讓人瞬間放鬆。
但這不是一般園藝專家的作品,而是20年來夫婦倆在這裡一草一木孕育出來的風景。在這裡,景觀不是專家設計出來的,而是觀察與共存的結果。謝燕妮與先生移植大樹、搭配植栽,不依美感排序,而是學習「什麼可以與什麼共處」。
「我們為什麼會做20年?因為很多東西要靠時間去驗證。做生態是你看不到的事情要做的,比你看到的事情要做的更多。」她這樣說。有時候一種植物種了,前二年效果不錯,也無法保證三年、五年後是否成活。唯有透過時間、不斷嘗試與微調,才能建立出穩定的生態系統。
這種與環境共處的邏輯,也滲透到美術館的經營。一般的美術館,藝術品都在展廳的展示櫃中,但這裡,藝術品除了在展廳觀賞,也都進入生活裡,被擺放到房子內的客廳、房間、庭院,藝術品與生活結合,讓櫟莊園美術館成為生活中的美術館。
從五位收藏家,到一場聲音的迴盪
近來,櫟莊園成為對外開放的美術館,而一向熱愛文藝的陳美琪入住後,他們經常交流,又迸出最新的「迴聲計畫」。他們體會到,台灣有許多優秀的藝術表演團體都需要支持,若能跟美術館結合,並讓企業支持,就有機會讓這座原屬私人夢想的生活實驗場,轉化為對外開放的文化交流平臺。
謝燕妮說,在台灣,多數美術館都經營很辛苦,表演團體也大多很辛苦,迴聲計畫就是把兩個最辛苦的行業結合在一起,但能打造出完美的獨特體驗,是非常值得推廣的。「一個人的聲音傳不遠,但當第二個、第三個人開始發聲,這個聲音就能在文化中迴盪,」謝燕妮說。
「她計畫一出來,我就說要贊助五場。兩場灣聲樂團、一場阿卡貝拉、一場台北曲藝團的相聲 、另外一個林秀偉吳興國老師的太陽之舞。」 陳美琪說,勤誠拋磚引玉,希望其他企業也可以跟進,把表演團體帶進櫟莊園,招待他們的董事、客戶、幹部,讓藝術與文化充實企業的經營 。
慢不是退步,而是一種積累的力量
櫟莊園美術館的故事,每一堵牆、每一棵樹、每一塊材料的組合,都經歷過等待、試錯與修正,從生活中的選擇和時間留下的痕跡,才逐步成形。經過20年後,「現在我覺得應該有七八十分了啦,」謝燕妮笑著說。
花了20年,不只蓋房子,更蓋出一種生活方式——讓藝術與自然共處,讓材料與記憶延續,讓空間與人產生關係,蓋出了一座「生活著的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