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責任 ESG高峰已過,是時候把環境、社會、治理拆開來了

ESG高峰已過,是時候把環境、社會、治理拆開來了

插畫/Maggie Chiang

ESG在美國面臨高峰後的挑戰。20年來,企業透過管理環境、社會與治理因素提升財務績效,但概念模糊、衡量困難,導致批評與爭議。企業領導人需拆解E、S、G,聚焦重大議題並發展實用解決方案,以兼顧競爭力與社會影響力。

2023年夏天,一項重要的商業趨勢似乎迎來了出人意料的戲劇性終結。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當時管理超過9兆美元的資產,執行長賴瑞.芬克(Larry Fink)宣布,將不再使用「ESG」一詞來描述自家公司的投資方針。雖然20年來人們對環境、社會與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績效的關注持續提升,但美國國內對「覺醒投資」(woke investing)日益高漲的反彈聲浪,似乎已對ESG理念造成致命打擊。

貝萊德憑藉其龐大規模與執行長芬克強大的號召力,長期以來被視為引領企業未來趨勢的指標。如果這家公司要放棄ESG了,這是否代表這場運動已走到盡頭?我們是否已經走過了ESG熱潮的高峰?

我們身為商學院教授,長期研究企業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其中還包含一些現在是ESG,但在過去被稱為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與社會責任投資(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SRI)的議題。

或許也算恰當,ESG的起源是一個關於供需的故事。需求來自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