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與人合著五本暢銷書:《先成功再擴大規模》(Nail It Then Scale It)、《精實創新學》(The Innovator's Method)、《領導轉型》(Leading Transformation)、《創新資本》(Innovation Capital)與《不確定性的好處》(The Upside of Uncertain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022)。
企業領導人總是追求「愈大愈好」,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否快速擴張,但這其實隱藏著邏輯漏洞。經典經濟學奠基於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但從當代視角來看,真正具有價值的工作,可能是來自於跨領域思考與整合能力,而非單純的專業分工。我們是時候重新思考,是否能用「擴張商業模式」、「擴張影響力」和「擴張人性價值」來定義規模,而不只是讓個別企業變得更龐大。
AI代理可以為消費者做出購買決定,甚至代為購買,將會大幅改變目前的商業環境。不論是品牌或是零售商,都有可能重新洗牌。本文說明AI代理對於品牌和零售商的影響,以及它們應該如何調整腳步,以便在未來取得強勁的成長。
數位破壞者擅長運用兩大因素創造長期價值:顧客終身價值(CLV)/顧客取得成本(CAC),以及端對端的顧客體驗。而擁有龐大顧客群的老牌企業,其實更有條件善用這些因素建立自己的「數位成長引擎」。本文提出六項關鍵行動,幫助企業運用數據、人工智慧與數位工程,提高現有顧客的CLV,或降低CAC,或兩者並行。
本文以荷蘭彩券公司荷蘭洛特萊(Nederlandse Loterij)為例,說明如何在數位轉型中運用「KPI蝴蝶」來平衡商業成功與社會責任。
企業通常會採取一組高度整合、得到廣泛使用的科技,以求效率。但這套科技組合往往會共享顧客資料,在歐洲推出嚴格的隱私法規後,造成了一個問題:若要遵循法規,勢必得做複雜而成本高昂的調整。企業該如何因應,本文提供具體的建議。
面對科技新創公司來勢洶洶的破壞,老字號企業總是慢了半拍,只能束手無策嗎?有一個方式,能夠結合既有公司的雄厚資源與新創公司的數位能力,值得領導人參考。
近年來,企業界開始流行敏捷法,積極呼籲數位轉型,這股熱潮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愈發多變、充滿不確定性。我們現行的大部分架構,都是在較穩定的時期開發出來的,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因此我們需要新的框架。本文提出在這種時刻制定策略的三大關鍵,幫助導人校準方向。
面對未知的事物,我們都會感到退卻,害怕自己遭受損失或者受傷。如果這麼想,就忽視了不確定性的另一面:可能性。讓自己策略性地面對未知,即便失敗,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