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 成長就是愈大愈好?該是重新思考「規模」的時候了

企業領導人總是追求「愈大愈好」,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否快速擴張,但這其實隱藏著邏輯漏洞。經典經濟學奠基於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但從當代視角來看,真正具有價值的工作,可能是來自於跨領域思考與整合能力,而非單純的專業分工。我們是時候重新思考,是否能用「擴張商業模式」、「擴張影響力」和「擴張人性價值」來定義規模,而不只是讓個別企業變得更龐大。 

有好一段時間,規模和擴大規模(意謂企業的規模成長得愈來愈大)一直是新創公司和企業界的終極目標。許多人默默認為,某個事物若是無法擴大規模,就是失敗了。變得更大就表示更好,而沒有變大就意謂失敗。例如,我們知道某位創業者建立了一個大受歡迎的社群網路,但因那個網路未能擴大規模成為主要的社群網路之一,所以有一陣子他都認為自己的事業失敗了,儘管它帶來了數百萬美元的營收,而且聚集了都喜歡同一種遊戲的社群。同樣地,我們也寫過導致時裝租賃服務「Rent the Runway」問世的實驗過程,但這項業務本身存在著與租賃實體資產相關的規模限制,於是有些人反駁這個例子,因為「它並沒有真正擴大規模」。 

雖然我們都了解這些問題的動機,但出於某些原因,這些批評也讓人感覺有點不太合適。不過,我們可以大聲說出來嗎?我們是否可以說,為什麼規模變大並不一定等於成功?其他人已經這麼問了,包括著名經濟學家修馬克(E.F. Schumacher)在他的著作《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中就如此說過。擴大規模這個概念的核心存在一個缺陷,儘管在「更大就是更好」的情況下很難清楚說明。回顧「規模」的根源,有助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