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 AI讓1%的人變超級人類、99%被淘汰?簡立峰:別把大腦外包給AI

AI讓1%的人變超級人類、99%被淘汰?簡立峰:別把大腦外包給AI

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遠見創意製作攝。

20年前,他是Google台灣的第一號員工,致力讓AI幫助人類更快找到答案;20年後,他卻提醒我們別把大腦外包給AI。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這一次的AI,會讓1%的人擁有99%的財富。」從搜尋引擎到生成式AI,他親身見證了知識如何從稀缺變廉價,也提醒我們:當AI愈來愈聰明,思考反而變得更昂貴。

20年前,網際網路曾被視為讓世界更平等的力量;20年後,人工智慧卻正以驚人的速度,讓差距進一步擴大。

自2022年11月ChatGPT問世以來,生成式AI帶來的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重新定義了人類在經濟與知識系統中的角色。有人因AI將贏者全拿,也有人因此將被取代。

「這一次的AI,會讓1%的人擁有99%的財富,」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這樣形容。

近期他接受《哈佛商業評論》Podcast《請聽,哈佛管理學!》人物面對面專訪,談AI未來的大趨勢,以及背後更深層的人類挑戰。

簡立峰、楊瑪利

圖/左起為簡立峰、楊瑪利;遠見創意製作攝。

搜尋找已知的知識,AI能創造未知的知識

簡立峰博士,研究主題正是生成式AI背後技術的早期雛形。「我的博士論文,就是現在ChatGPT背後的大語言模型的前身,」他解釋。博士畢業後,他進入中研院,持續從事語言理解與自然語言處理研究。

15年後,他從學術界跨入產業。2006年,他加入Google,成為台灣第一號員工,肩負兩個任務——打造全球中文搜尋系統,並在台灣建立新的研發基地。在他的推動下,Google台灣從草創團隊,發展為Google亞洲最大的研發中心。

2020年,他從Google退休,卻沒想到AI浪潮開始翻轉世界。讓他震撼的歧異點,是2017年Google發表的Transformer技術。他說,「那個技術讓AI會讀書、會理解,也因此誕生了後來的ChatGPT。」事實上,ChatGPT團隊的核心成員正是當年開發Transformer的Google工程師,因Google受限於搜尋的商業模式,採用新技術恐將動搖國本,研發團隊成員只好自立門戶。

回望過往,簡立峰認為自己很幸運,剛好參與了人類史上的兩場關鍵革命:搜尋引擎與語言模型。前者讓人類能查找與連結「已知」的知識,後者則開啟創造「未知」知識的時代。

「我錯過了當參與者的機會,現在只當一個使用者,有點心不甘,」他笑著說,也許晚幾年退休,就能親身參與這場AI的研發盛會。但他已退休,就當一位使用者。

1:99的挑戰,AI正在製造「超級人類」

在簡立峰看來,我們正處於「AI版曼哈頓計畫」的早期階段。原子彈級的生成式AI已經誕生,接下來的氫彈、核彈、核子潛艦等「衍生技術」仍在發展。

他預言,這場革命不只是技術突破,更是一場權力版圖的重構。「未來的競爭,不再是國與國之爭,而是AI模型與AI模型的戰爭,」他形容,這場沒有硝煙的「智力軍備競賽」,正改寫全球財富的分配。

疫情前,全球1%的人掌握約40%的財富;疫情後,數位化浪潮讓這個比例升至50%。如今,AI正加速推向極端——「1%擁有99%財富」的世界,也許比我們想像得更快到來。他舉例,美國前七大科技公司(Google、Amazon、Microsoft、Apple、Meta、NVIDIA、Tesla)的總市值,占美國前500大企業市值的42%。

「未來的『1%』,不再是國家,而是企業,」他補充,「所謂的新G7,指的就是七家企業的總市值,已經大過中國一整年的GDP。」

其中最極端的例子,是NVIDIA。它的市值甚至超越日本全年GDP。「現在的情況是,黃仁勳一個人的決策,影響的市值變化比日本首相整個內閣還大,」簡立峰指出。這意味著權力結構的根本轉移,企業的影響力,已遠遠超越國家。

他進一步形容:「1:99的挑戰」發生在兩個層面。在國際舞台上,美、中是那個「1」,其餘兩百多個國家是「99」;而在人類個體之間,AI正在催生「超級人類」。那些能駕馭、整合與指揮AI的人,將成為新的統治階級;而其他人,則被迫拚命追趕。

AI時代下,第一次愈資深愈值錢

「大多數人問我,AI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工作,」簡立峰說,但在他看來,AI的本質從來不只是「取代」,而是「放大」。它讓人類第一次有機會升級自己的能力,只是任何升級都伴隨代價。

簡立峰

圖/簡立峰說,AI的本質從來不只是「取代」,而是「放大」;葉政榮攝。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預測,2030年前,AI將取代9,200萬個職位,同時創造1.7億個新工作。「工業革命初期,人們也不知道哪些職業會消失、又會誕生什麼職業,」他說,「但整體而言,工作的種類只會愈來愈多。」

要迎接這場變革,首先是先了解:AI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AI能完美處理所有可被語言與數據化的知識,只要能被輸入、歸納、推演,它就能學得比人更快。

這正是人類重新定義「工作」與「學習」的關鍵時刻。根據高盛(Goldman Sachs)在2025年8月發布的調查,只要是知識型產業的初階工作者,都可能首當其衝,尤其是「師」字輩職業,例如,電腦程式設計師、會計師與審計師、律師、文字編輯、內容撰寫者等。但愈資深的工作者,因為具判斷經驗,知道如何問問題,第一次讓愈資深的人愈有價值。

簡立峰進一步說明,危險並不在這些職業本身,而在「初階」工作者。當職場經驗尚未累積,而AI已能在幾秒內生成成果時,人類的優勢便蕩然無存。他也引用Google前董事長艾瑞克・史密特(Eric Schmidt)的話:「5年內,我們會看到AI愛因斯坦、AI牛頓,但20年內,仍不會有AI水電工。」

他笑著補充:「護理師、美髮師、廚師也一樣——所有帶『師』,但不靠純書本知識的職業,AI都辦不到。」這類工作仰賴的是手的靈巧、感官的反應與現場的判斷。而這些,至今仍無法被任何演算法複製。

「AI可能擁有博士級的知識,卻沒有六歲孩子的感官智慧,」簡立峰這句話聽來違反直覺,卻也道盡人類最稀缺的價值所在。

問問題時代,別把大腦外包給AI

在AI時代,學習的核心早已改變。它不再只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懂得如何問出好問題」。

「我們把幼稚園到博士班的20年,未來說不定濃縮成7到8年,」簡立峰強調,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壓縮學習曲線。過去的教育仰賴時間的堆疊與反覆練習,如今知識取得的方式已被徹底改寫。學習的重心,正在從記憶與背誦,轉向思考與提問。

他近年來常提醒學生與企業領導者:「與其急著要答案,不如先問AI,我該怎麼問你一個好問題?」

「這就像你買3C,裝置前會看說明書;但全世界沒有人在用ChatGPT前看手冊,因為它根本沒有手冊,連開發者都不知道它能做到什麼,」他笑說。好的提問,必須提供足夠的背景(context),明確定義任務,並透過互動,引導AI逐步推理。

然而,AI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埋下另一層隱憂——「大腦外包」。人們在不知不覺間省略了思考,當問題一出現,就立刻讓AI處理,創造與理解的過程也隨之消失。「創作的價值,從來不在結果,而在過程。」每一次構思與修改,本是鍛鍊思維與創造力的歷程;當AI介入後,人們漸漸少了組織知識、試錯、摸索與演練的機會。

更深層的流失,發生在人與人的連結之中。過去為了解決問題,我們得找人請教、討論、交換想法;而現在,AI就能回答所有問題,反而也失去了建立社交連結。

AI的確能協助人類創造價值,但若不釐清思考與依賴的界線,它也可能在無聲之中,慢慢毀掉價值。

AI還不會「眼耳鼻舌身」,學習人類該加強體感能力

從長遠來看,AI不只改變了學習的速度,也正在重塑人類對「教育」的想像。未來教育的重點,不再是「教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而是「教他們如何與AI合作,解決問題」,以及「當AI無法解決時,人類該如何靠自己面對挑戰」。

簡立峰指出,這些能力就是所謂的「軟實力」,包含思辨力、提問力、同理心、領導與協作。過去它們只是附屬於專業知識的次要能力,但在AI時代,反而會成為教育的核心。

他打趣地說:「我們過去學5000個中文字,花了6年時間,」未來的教育,不該再停留在知識灌輸或重複練習,而應轉向「體感學習」,讓孩子透過眼、耳、鼻、舌、身去感受世界,培養出AI永遠無法模擬的感知力與直覺。

「我們的教育體系是100年前為沒有AI的世界設計的,」他說,「現在,是時候重來一次了。」

AI讓知識變得廉價,卻讓思考變得昂貴。真正的分水嶺,是我們是否還願意重新思考——什麼該交給AI,什麼必須由人親自理解。那一念之間,將決定我們是被AI放大的1%,還是被時代拋下的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