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會在與管理階層互動時,往往採取僵化的單一模式:對管理階層言聽計從,把自己當成橡皮圖章。但董事會應該要視決策類型與脈絡,靈活調整互動模式:被動、導師、伙伴、控制。也就是說,必須成為敏捷的董事會,才能為組織帶來最大價值。
從吃角子老虎機到家用遊戲主機,日本SEGA遊戲公司曾一度瀕臨破產邊緣。當時大股東兼會長大川功在危急時刻的個人捐款,讓SEGA免於面臨破產危機。對大股東來說,是以股東的利益優先,還是以企業的利益優先?從SEGA的例子來看,出發點不同,結果也會不同。
氣候變遷的證據愈來愈多,因此,大眾也愈來愈要求企業的董事會將氣候治理納入職責範圍。那麼,董事會該如何做出良好的氣候治理?本文提出8項具體標誌,也說明董事會必須面對的種種挑戰。
企業尋找下一任執行長時,人選通常是內部的高階主管,或是其他公司的領導人,而不會考慮自家的董事。但有愈來愈多公司反其道而行,而且成效卓著。本文說明聘用董事擔任執行長的適當時機、危險,以及成功的方法。
五年前,商業圓桌會議承諾企業應「為所有利害關係人爭取利益」,雖然愈發獲得認可,然而實際情況距離取代股東資本主義,仍有很大的差距。要實現轉變,倡議者需明確定義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強化其理論基礎,制定具體的實施指南,並建立支持該理念的生態系統,包括投資者、管理者和專業人士,同時將其納入法律,並培養未來領導者。
行動派股東時常被上市公司視為干擾,甚至是威脅。但研究發現,他們往往能促進公司股價的上漲。因此,經理人應該學習他們的行動方法,而不是只顧著打壓他們。本文介紹經理人可以從行動派股東學到哪些技巧,來因應他們的介入,並從中找出公司的新價值。
面對執行長的接班,董事會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新任執行長,而忽略現任執行長的心理感受,而現任執行長也沒有好好處理自己的離職情緒。這些問題只會阻礙接班以及公司未來的發展。本文提出5個心理關卡,也提出具體建議給董事會和現任執行長參考。
執行長就任時,往往想在90天內就證明自己的能耐,快速贏得董事會、投資人,及其他利害關係人的信心。但實際上,這個過程是一場路途遙遠的馬拉松,需要整整兩年的時間。
執行長接班失敗的案例履見不鮮,原因往往在於新任執行長缺少影響關鍵利害關係人(現任執行長、董事會等)的能力。本文提出4種發揮影響力的做法,新任執行長應該因時制宜,才能順利承擔重任。
【#140-3】本集節目討論了執行長接班的重要性以及其中的挑戰。
隨著IT科技的進步,企業納入愈來愈多的相關技術,因此網路安全也愈來愈有可能受到威脅。企業的董事會不僅需要了解監管機構提出的相關規定,也要聚焦於4個策略領域,與投資人展開對話。
MANAGING YOURSEL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COMMUNICATION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