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不斷培養出頂尖領導人,但不時為別家企業所用。 這是危機還是契機? 乍看下,這是人才流失;事實上,打造這樣的「領導力品牌」,就能讓你的領導人,最能夠具體展現公司對顧客的承諾,為公司建立值得信賴的好名聲。
為什麼才華出眾的員工,表現卻不如預期?本文首度針對企業成員在職場中的想法與感受,全面探討他們的「內在工作狀態」,並強調個人幽微的心理層面,如何撼動整個組織運作。主管善用這項資訊,就能提升部屬的工作績效。
企業要長久經營,找到頂尖高手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但,這些高手可遇而不可求,他們的天賦也無法複製。 真的是這樣嗎?一項新出爐的研究顯示,傑出表現來自經年累月的刻意訓練與專人指導,而不是靠著天生的才華或技能。
世代,堪稱史上最強的力量之一。 追蹤世代移動的軌跡,能找到長期趨勢的發展方向,還能獲得相當準確的預測工具。 因此,只要掌握二十年後企業環境的不同,理解未來二十年的顧客與員工如何轉變,就能找出永續經營之道。
所有企業都希望能經營得長長久久,而且不斷成長,永遠不會遇到瓶頸。 但大多數透過開發新產品及收購來追求成長的企業,他們的表現卻與市場的期望落差非常大。 一個頂尖的經理人,會執行何種策略,填平這段成長的落差?
創新有許多形式,不管在產品、流程、行銷、商業模式等,都有推陳出新的可能。企業應該追求哪種創新? 這沒有標準答案,端視產品處於什麼生命週期而定。 此外,還要突破隨成功而來的慣性,才能創造企業可長可久的壽命。
新創事業的成功率很低,即使成功了,成本也高得驚人。 但不能就此認定,新創事業是賠錢貨,沒有價值可言。 因為除了「成功」與「失敗」、「執行」與「喊停」之外,新創事業還有很多可能的選項,可以創造出可觀的價值。
代工廠能為原廠客戶降低生產成本,也讓原廠釋出更多資金用於提升產品的價值。 但當代工廠不甘於隱身幕後,開始緊咬原廠的品牌、通路、顧客不放時,助力也會變阻力。原廠若能即時洞悉這把兩面刃,就能控制山雨欲來的危機。
大家都知道:「錢要用在刀口上。」 因此,企業在研發上日益增加的開支,應該要用在什麼地方? 是很炫的新專案?還是長期扎根的基礎研究?
行銷人員擅長將自家品牌的產品堆在零售商的貨架上,但如果真正重要的貨架(顧客的冰箱、食櫥和藥品櫃)是空的,堆滿零售商貨架又有什麼好處?如果你的產品是在經銷地點被消費,供應鏈的終點就是零售商。但是大部分產品一離開商店,供應鏈就中斷了,管理(或者說經常管理失當)這個供應鏈的,是家中缺貨程度高得驚人的消費者。
位於麻塞諸塞州的席爾德堅公司(Zildjian Company)是全球最大的鐃鈸製造商,也是全美目前最古老的家族企業。1623年,亞美尼亞的煉金師阿維迪斯.席爾德堅(Avedis Zildjian)在土耳其成立席爾德堅公司;2006年時,公司的營收為5,200萬美元。目前公司由第14代子孫克蕾吉.席爾德堅(Craigie Zildjian)經營,她在1999年從父親手中接掌事業,成為公司首位女性領導人。克蕾吉在訪談中,談到領導近四百年歷史的企業邁向未來,會面臨哪些挑戰。以下就是訪談的摘要:
營 業額達330億美元 的瑞士製藥公司諾華(Novartis),在中國率先設立生物醫學研發中心,這座價值一億美元、在5月開始營運的研發中心,將增加諾華在中國龐大醫療市場長期發展的機會,並吸引中國一流的科學人才加入。但故事並未就此結束,執行長丹尼爾.華塞拉(Daniel Vasella)表示,後面還有精采的情節。諾華是第一批在中國設立純科學(bench-science)研發中心的製藥業巨擘之一,它認為中國是科學研究的新興中心。
消費性產品的行銷人員執著於品牌資產(brand equity),他們的確應該如此。然而,以「企業對企業」(B2B)為商業模式的公司也應該仿效跟進。我們花了16年、針對450多家公司進行量化研究,結果發現,企業在B2B品牌砸下數十億美元,經理人卻一直吝於建立B2B品牌,這項錯誤的代價很高。 品牌管理創造價值
我最近開始認為,消費者對知名品牌的偏好,就像動物行為學家所謂的恐新症(neophobia)一樣,他們對新事物避之唯恐不及。人們的恐新症反應可能很強烈,而且可能強烈到超乎經理人的想像。研究結果顯示,即使知名品牌有明顯的缺點,甚至在特定情況下可能會產生危險,客戶仍然可能選擇知名品牌。
「成長」是企業生存的永恆課題,透過開創新事業來帶動成長,牽涉到許多企業內外在因素的交互作用,對企業是嚴苛的挑戰,甚至是存亡之戰。本刊特地邀請駿林科技公司執行長王以德,以及台大EMBA執行長李吉仁教授,針對企業如何開創新事業這個主題進行對談。
台灣的企業,有很強的創業生命力;但往往流於沒有章法,創業失敗率高達九成。 這是怎麼回事?有人說,是因為創業需要機運。 不過話說回來,就算機運來了,如果沒有在各方面都準備好,還是掌握不到那份機運的。
本刊元月號以「領導人的試煉」為主題製作的專刊,討論新手領導人最初的考驗,以及如何蛻變成長為成熟的領導人。那麼,領導人最後的試煉是什麼呢?恐怕是在領導人卸任之後才開始。
企業要找到理想的接班人,原來就不容易;對個案的這個家族企業而言,更是難上加難: 執行長驟逝,他與兩房妻子育有三名子女,每個孩子都虎視眈眈望著執行長寶座,加上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企業老臣.....最後,誰會勝出?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