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翻了,何來精力與同事社交?然而,在工作效率與團隊交流之間取得平衡,能讓我們精力充沛,並提升工作表現。本文指出,我們其實不必花費太多時間與心思,就能與同事進行有意義的連結,並提出五種迅速、隨意且有效的作法。
在充滿不確定性、資訊爆炸的大環境下,我們的工作環境宛如持續升溫的壓力鍋,主管與員工都隨時處於身心俱疲的狀態,領導人如何帶領即將引爆焦慮危機的團隊?
多數領導人習慣「指揮與控制」的風格,認為員工難以信任,必須經常發號施令,試圖掌控一切;然而,這並非表示領導人非常自信,反而是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態中……
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在意他人的看法,同樣地,如果一個員工或者團隊對於成功的定義,是建立於自身的績效,也就是外界給予的評價,反而不利於長期發展。對他人意見恐懼的狀態(FOPO,fear of other people's opinions),是一種隱藏的流行病,可能是對個人與集體潛力的單一最大束縛因素。面對這個狀況,經理人該怎麼做?
如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經不亞於生理上的健康,公司主管也應該重視員工的心理狀況,了解如果有必要,自己可以如何提供協助。
工作時常讓人覺得壓力龐大,不堪負荷。要改善這種情況,除了從組織著手,你還能從個人的「情緒適能」下功夫。本文提出6個簡單卻又科學的方法,讓你改善壓力管理的能力,增進自己的身心健康。
【#81-5】本集來賓:中央大學企管系及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心理不用學」Podcast主持人 陳永儀
【#81-1】放完10天連假,回到工作崗位,卻發現等著你的是堆積如山的工作、快要做不完的待辦事項,面對這些,你簡直焦慮到極點!
你過勞了嗎?這裡有一份簡單的評量,可以幫你快速檢測自己的過勞程度,並幫助自己釐清壓力來源。當然在此之前,你也需要了解過勞究竟是什麼;這並非只是單純感到精疲力竭。更了解自己的狀況,有助於你達到更好的績效。
近幾年,靜觀訓練(即正念練習)受到歡迎,被積極引進團隊管理實務中,大家普遍認為這麼做有助於提升員工的生產力與效率。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本文兩位作者針對靜觀對於工作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在不同的情境之中,領導人需要指引員工進行不同類型的靜觀做法。
平靜是不是值得花時間與精力追求的事物?曾被TED譽為「史上最有生產力的人」、《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作者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在追求極致生產力的過程中,某一天突然腦袋當機,他才發現如果不懂得節制和休息,只會走入壓力和過勞的死角。追求平靜與追求生產力同樣有價值,甚至獲得平靜之後,不僅能找到自我存在感、活在當下,更可以同時提升生產力。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