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產力 逃離過勞地獄,別再超負荷工作
插圖/愛莉莎.范德布蘭克Elise Vandeplancke
在工作至上的文化中,我們很容易陷入過度工作的地獄,最後導致過勞,身心受創。本文介紹的4本書從不同角度討論這個文化現象,除了建議個人別因為休息而感到羞愧,也建議公司從制度著手,減少員工的工作負荷。
現在是美麗的週六下午一點。幾個月前,你告訴一位跟你在同一家雜誌社工作的編輯,你會為即將出版的一期寫一篇過度工作的文章。但你已經因為其他任務和專案忙得不可開交,也正在為一項手術和之後請假養病做好身心的準備。時間一分一秒流逝,你的稿子快要遲交了。
你會中斷週末去寫稿子,還是等到週一再寫?你的決定,以及對這項決定的思考,能否判定你是否有過度工作的問題?
揭曉:上面說的就是我。我就是會苦惱如何度過休假日的人。但我猜想不是只有我這樣。身為一個從小被教育要埋頭苦幹的美國人,我知道我日日夜夜都在工作。但多年來,我也培養了一些我很看重的嗜好,而且我的編輯明確告訴我,不要在週末寫這篇稿子。
我們對工作的態度和行為往往是二分法:不是過度投入工作,就是在職離職(quiet quitting,或譯安靜離職),或者安靜度假(quiet vacationing),或者時下流行的其他用語。但我猜真實情況比二分法更複雜,而且找到適當的平衡也不只需要意志力。有4本新書提供了相關證據。
在《過度工作:改造日常瑣事,追求更好的生活》(Over Work: Transforming the Daily Grind in the 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