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永續承諾已成主流,但隨著實踐挑戰浮現,法律與聲譽風險也接踵而來。從漂綠到「噤綠」,企業在氣候訴訟增加、利害關係人關注升高的情況下,該如何持續溝通永續行動,又不讓自己陷入危機?
歷史上最受國際矚目的台灣大選,已經順利結束,展現了台灣百姓的民主素養,大家在選舉規則中運作,接受選舉的結果,這是民主社會可以持續運作的重要元素。
【#70-4】保護品牌資產和價值,是高階主管的主要職責之一,但在某些不可控的狀態下,如果有「惡魔」正大剌剌地使用自家產品,你該怎麼做?
在如今的社會氛圍中,企業不能只關心獲利,更需要對相關的重要社會議題進行表態;關鍵在於,涉入的時機與考量為何?
網紅名店「我家鐵板燒」突然被網友在社群媒體爆料自己被餐廳服務生摑掌,引發輿論熱議。品牌長認為,必須盡快發聲明稿表示會嚴懲該名服務生,以確保商譽;人資長則認為顧客挑釁在先,不能因此輕易開除員工。總經理王紹宇該選擇何種立場回應緊追不捨的媒體?
托育中心「幼兒之家」為了保障孩童的安全,打算引進最新的人臉辨識系統,卻在運作的第一天接連針對有色人種發出警報,引發家長的質疑聲浪。幼兒之家應該繼續使用這項技術嗎?
無論在哪一種場合,充分而清晰的溝通,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併購行為的「公告日」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僅僅只是把這件事當成簡單的「告知行為」,很容易引起投資人的負面反應,導致股價大跌。領導人應該要意識到,公告日是併購過程的重要支點:你要在這天與投資人(和其他的利害關係人)清晰明言,進行這筆交易的所有理由,讓他們了解你在未來將如何創造更多的價值。
根據調查,高達86%的利害關係人,認為企業領導人有責任處理社會問題。近幾年,各大企業積極於CSR作為,然而有些社會問題過於龐大,不是單一企業可以解決的。這時候,有能力的組織領導人相互組成聯盟,即可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午休常自己在辦公室面對著電腦、手機吃飯嗎?假如我們希望職場能感覺少一點孤獨,大家一起吃飯是一個簡單途徑,能夠讓員工們在職場上建立更強的社群感和團隊精神。職場就和私人生活一樣,接觸勝過零接觸,物理上的接近對於創造社群感和社群精神至關重要。
雇主品牌往往跟核心業務無關。
(2025/3/28編按:韓星金秀賢爆出爭議,原預定要參加出席高雄櫻花季活動,在最後關頭,主辦單位統一超商緊急宣布,金秀賢因行程調整無法出席。)四個因素可指引企業作出反應。
LEADERSHI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