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心理學家賈米爾.薩奇(Jamil Zaki)指出,同理心不是弱點,而是職場超能力;但領導人認為自己更有同理心的同時,員工的感受卻是另一回事,甚至年輕世代更傾向於對AI闡述職涯心聲。在AI興起、組織人心漸冷的當下,如何讓人類獨具的同理心成為文化核心,將會是關鍵。
生成式AI大幅提升工作速度與生產力,但領導人若只著眼於用AI工具追求效率,恐怕會忽略這些警訊:員工學習機會減少、技能流失,以及團隊互動下降。領導人應從五大面向評估AI在帶來價值的同時,還會產生什麼風險,並與團隊坦誠溝通AI利弊,避免落入只鼓勵效率的盲點,而錯失讓員工合作與成長的機會。
【S2#39-5】簡報,其實是職場最不公平的競爭力。(本集來賓:簡報教練、F學院創辦人 王永福)
我們一整天接收那麼多資訊,為何有些就是能記住、有些轉眼就忘?記憶科學告訴我們,一段訊息之所以會被記住,關鍵在怎麼設計。你可以採用科學的「4C法」來表達:1. 圍繞同一個主題去切分(chunk)資訊;2. 運用具體(concrete)的描述與案例;3.喚起記憶(callbacks),回扣曾講過的內容;4. 激發對方的好奇心(curiosity),疑問比答案更能勾住聽眾。
每天上班總有這樣的時刻嗎?昏昏欲睡、精神渙散、怎麼都無法集中注意力……大腦和肌肉一樣,會因持續工作而勞累,特別是任務很燒腦、需要不斷抵抗干擾、或需要長時間極為專注的時候。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出現精神疲勞,可以嘗試這三種方式:經常休息,限制一天裡高強度工作的時間,或設定獎勵來堅持下去。
沒有人喜歡在工作環境中遭遇不文明的對待。男性和女性在不文明的環境中都較不願意分享想法,但女性卻更可能因為擔心性別反彈,而選擇隱藏自己的想法。本文進行兩項有 3,000 多名參與者的研究,從中發現,儘管女性在文明的團體中和男性一樣會踴躍發言,但在不文明的團體中,她們更傾向隱藏自己的想法。這種「選擇性沉默」不僅削弱了團隊的多元觀點,也讓企業錯失寶貴的創新機會。
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C. Brooks)是哈佛大學教授,同時也是暢銷書作家。他的作品從科學與哲學出發,對於我們如何能夠擁有最美好的生活,提供洞見與策略。他近期出書分享如何在工作與生活中更加快樂的看法,並指出:快樂會傳染的,但痛苦也會。
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傳奇合夥人查理.蒙格(Charles Munger)在11月28日辭世,享耆壽99歲。影響股神巴菲特至深的蒙格,每年只在自己擔任董事長的每日期刊(Daily Journal Corp.)股東會上暢所欲言,從當今經濟趨勢,到投資、閱讀、工作、人生、哲學無所不談,在與股東的對話中,每每展現出縱橫市場半世紀以來的無窮智慧。本文摘選自蒙格2017年、2020年在每日期刊股東會上與股東的雋永問答,是你探索人生道路的最佳指南。
領導人要發揮卓越的領導力,必須聚焦於未來、與員工好好相處,並做出成果。但大腦卻讓你目光短淺、把員工當棋子,而且好高騖遠。要如何化阻力為助力,本文有具體的介紹。
在職離職愈來愈常見,它代表一種面對長期壓力時員工所做出的消極反應。但這種現象是後天學習的嗎?是所謂的「習得性無助」嗎?本文認為,在職離職其實是大腦天生的正常反應。要怎麼逆轉職場上這種消極的反應?本文提供兩個好方法。
LEADERSHI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