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社會出現「氛圍衰退」(vibecession),也就是大環境的經濟數據看來樂觀,但人們對自身的財務狀況仍舊悲觀;這是何故?研究揭示了兩大關鍵原因:一、「賺得更多」不等於「過得更輕鬆」;二、收入階層的消費差距擴大。企業與政策制定者若想改善這種全民感受,必須關注的不僅是大環境數據,還有消費者的實際壓力與心理不平衡感。
新冠疫情從2020年開始,在這段期間,經濟指標遠遠超出正常的經驗範圍,使得預測模型表現失準。圖片中的數據指出經濟指標在疫情期間的高點與低點,以及這些指標在疫情前70年的全距。
近幾年不斷出現各種總體經濟的衝擊和危機,但沒有一個經濟模型能夠成功預測到這些風險。領導人應建立自己的「折衷判斷力」,從實體、金融,以及全球經濟等層面,了解該如何恰當地識別風險。
新冠疫情改變了全世界,尤其是經濟與商業。我們到底從中得到什麼危機管理的教訓?本文介紹的4本新書以及一個部落格,分別討論了美國政府處置不當、公部門缺乏良好管理能力,以及某些避險基金既富遠見又短視近利。
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如同一個放大鏡,讓我們看到平素被忽視的健康不平等的問題。公司領導人如果可以主動改善這個情況,將有效提升員工的生產力,落實多元化的團隊,並促進所有人的健康。
移動支付、無人商店、虛擬衣櫃……這些「零接觸」的商務活動或許已經不再新鮮,但你能想像,不用實際點擊螢幕,就可以點選你要的選項嗎?或者不用實際吃到某個食物,就能知道它的風味?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與疫情的推波助瀾,虛擬貨幣、元宇宙、雲端技術……這些「零接觸」商業活動的大門似乎愈開愈大,想在未來市場中抓住顧客的心,該注意哪些層面?
在美國,感恩節過後的「黑色星期五」,是消費者享受超優惠折扣的重要日子,如同我們認知中的「雙十一」。不過「黑色星期五」是行之有年的傳統,和上網清空購物車不同,瘋狂的美國消費者,大多是萬頭攢動,出現在各大賣場或零售據點。然而隨著疫情的影響與電商平台的興起,「黑色星期五」也轉檯到線上持續發酵;不過,零售業者們還沒有善用網路效應,真正激發更「狂歡」的顧客體驗。
許多高階主管晉升為長字輩主管時,缺乏銷售經驗,甚至與銷售脫節。顧客的購買行為已經因疫情大流行而改變,領導人應如何重新設置銷售流程?哈佛商學院資深講師法蘭克.塞斯佩德斯,在甫發行的新書《有效的銷售管理》中,提出相應的看法與解答。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CNN時事評論節目主持人法里德.札卡瑞亞,全面檢視疫情引發的自然環境與生物危機,以及數位經濟的崛起、混亂的世界秩序等議題及影響。這些影響可能在數年後才會逐漸揭露,但札卡瑞亞的論述,可幫助讀者預先理解疫後時代的世界樣貌,到底會如何?
新冠疫情對觀光旅館業造成重大衝擊,但晶華酒店在集團董事長潘思亮的帶領下,今年曾達到連續四個月業績成長。其實,晶華過往也曾歷經不少危機,潘思亮是如何帶領集團蛻變成長,持續走過三十年歲月的呢?
1969年成立的康那香,在董事長戴榮吉的指揮下,於這次疫情加入口罩國家隊,打開多扇獲利之門。戴榮吉如何將康那香從女性生理用品大廠,轉為「創新研發不能停」的世界級口罩工廠?
LEADERSHIP & MANAGING PEOPL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