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觀念裡,企業要有利潤,才有價值。但為何有些公司財報虧損,依舊受到投資人追捧,比如獨角獸企業或新創公司。「賠錢」什麼時候開始變得不那麼重要了?關鍵在於,如今市場看重的,已經不只是眼前的財報數字,而是:這家公司在未來,有沒有機會創造爆炸性的價值。想從中看清風險與機會的差別,企業領導人需要重新思考:「我要漂亮的短期成績單,還是真正能帶來長期價值的投資?」
根據統計,全球九成的企業為家族企業,然而許多企業卻面臨「富不過三代」的挑戰。《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邀請到洛克菲勒全球家族辦公室首席投資官張致銘,分享這個百年家族如何透過專業管理、家族信託與價值觀傳承,讓財富歷經八代仍屹立不搖?(訪問:楊瑪利;整理:張彥文、林耘彤)
領導人如果能認真、全面地審視公司的成本基礎,就會發現發展的機會,但他們必須大膽果斷地採取行動,以實現成本競爭力。本文討論了高階主管可以採取的5項關鍵行動,以應對成本挑戰;這些行動有助於企業維持效率,並將資源用來推動創新、促進成長、獲致價值。
【#79-2】小心財務報表中,隱藏無形資產或經過美化的數字!
矽谷銀行忽然倒閉,引起金融界陣陣漣漪。攻訐之詞有之,嘲笑之詞亦有之。但不可否認地,它過去40年來一直都是大力支持新創公司的銀行。本文回顧矽谷銀行如何協助新創公司與創投公司,為科技業的發展提供良好基礎。
在如今景氣不明朗的情況下,已經不適合如同往常那樣,按部就班地編制預算。有五分之四的專家預測,他們所在的地區會陷入經濟衰退,因此眼下需要採取更積極的行動,而不是一個保守的過程。本文作者任職於財務諮詢和全球諮詢公司AlixPartners,他們建議四個步驟,助領導人築起財務壁壘。
《哈佛商業評論》創刊一百年,相當於紀錄了百年來管理議題的變化,而從這些變化中,我們又能如何解讀管理者遭遇的大環境與隨之而來的挑戰?本文分析了1922年到2021年的所有文章,共14,777篇文章,抓出六大管理主題做成圖表,讓我們以視覺化的方式來梳理這段歷史的演進。
德國企業與台灣企業類似,有眾多隱形冠軍,不同的是,多數德國隱形冠軍今日已成為百年巨人。其中舍弗勒(Schaeffler)蛇吞象百年巨人大陸集團(Continental),過程在天堂地獄間徘徊有如雲霄飛車,面臨的各種挑戰值得參考。
公司經常調整本身的組織結構,然而大多數的重大重組,都會改變組織主要構面的損益責任,這需要謹慎考慮,不能是一個輕率的決定。考慮進行重大重組的高階主管,必須問自己兩個關鍵問題:改變的時機,與改變的節奏。本文作者提供了需要改變公司的主要構面三種時機,並就如何管理組織變革,且不造成太大的破壞,提出了四點建議。
近二十年來,總股東報酬率(TSR)已經成為衡量績效必然使用的指標,但這真是一個可靠的衡量方式嗎?TSR把與策略和營運相關的績效,以及與現金分配相關的績效混為一談,這造成某種程度對經理人治理公司的能力,以及公司財務表現的評估出現扭曲。那麼,有什麼更精準的衡量指標呢?
LEADERSHIP & MANAGING PEOPL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