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偉燦與莫伯尼提出熱門的「藍海策略」,持續耕耘創新領域。他們指出,許多創造出全新市場的領導人,有著不同於一般商界想法的領導觀點,也就是「非破壞式創造」(nondisruptive creation),具體來說分為以下3個觀點:翻轉既定思維、視科技為達成目的的手段、善用多數人的創造力。
【#107-1】早期,職場看重的往往並非是女性的實質能力,而是其角色的討喜程度。許多時候,甚至連女性都不認為自己有能力身任高階主管的職位。
家族企業常常面臨一個問題:年輕一代既想和家族傳統保持關鍵距離,也想從中找出未來的方向。家族企業專家透過具體案例,建議年輕一代可以從4個面向著手,將家族遺緒改造為強大的力量,長保傳統並推動創新。
《哈佛商業評論》報導了一世紀以來市場上最關注的商業變化,然而關於職場女性的文章,卻是50年代才出現;甚至還曾經有一篇文章,專門寫給身為妻子的女性,「教導」她們如何成為幫助丈夫步步高升的賢內助。這也是真實社會現象的寫照。透過從50年代至今《哈佛商業評論》中所有關於職場女性的報導,我們也得以看出一條脈絡,看見職場女性角色如何逐步覺醒,以及社會風氣每個階段的變化。
曾經我們會討論,何謂一個好公司?如今我們更需要深一步討論:何謂一份好工作?在更加重視個人發展的環境中,領導人不能再將員工視為工作的機器,而必須真正將他們當成一個人,關心他們想從工作中獲得什麼,以及承受了什麼壓力。如今人們工作不再只是為了追求金錢或聲譽,而是同樣關心這份工作的意義。
《哈佛商業評論》創刊一百年,相當於紀錄了百年來管理議題的變化,而從這些變化中,我們又能如何解讀管理者遭遇的大環境與隨之而來的挑戰?本文分析了1922年到2021年的所有文章,共14,777篇文章,抓出六大管理主題做成圖表,讓我們以視覺化的方式來梳理這段歷史的演進。
自《哈佛商業評論》第一期出刊以來,已經過整整一世紀。我們可以從當時領導人面臨的迫切問題中學到什麼?百年的時光又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哈佛商業評論》的兩位編輯,透過這篇文章概述這本刊物的初衷,並探討關於管理理念更寬廣的定義。
許多領導人認為,想要創新發展,必須斬斷過去,事實上,如果你想穩健前行,就要回頭梳理過去。歷史是一條持續發展的脈絡,從過去延伸到未來。領導人若能領會如何從過往的發展經驗中汲取精粹,便能確立前行的方針,帶領公司邁向榮景。
《哈佛商業評論》創刊百年,編輯部在帶領讀者邁向未來、迎接挑戰時,也從百年積累的知識海洋中,嚴選最具代表性的30篇文章,集結成冊。在這本《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杜拉克、克里斯汀生、李維特等管理大師的經典之作,還是透過近期多元媒體(如podcast或影片)所呈現的文字內容,皆彰顯了《哈佛商業評論》的宗旨,即不遺餘力地傳播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思維。本文援引自英文版總編輯長殷阿笛為該書撰寫的序文,說明編輯部如何、及為何挑選這30篇文章,以饗讀者。
最近有一本書出版後,我意外得到很多師長與朋友的主動回饋。不少認識多年的朋友、其中很多是各大學管理學院的教授,對這本新書的反應,顯然比我興奮,有人還主動分享了應該如何推廣這本書的想法,讓我很感動!
如果你低頭看衣服拉鍊的背面,很可能會看到三個小小的字母「YKK」;這三個字母幾乎就是所有服飾拉鍊的代名詞。這個從日本走向世界的「拉鍊大王」,成立於1934年,每年大約生產100億條拉鍊。除了靈活因應顧客需求、專注於品質,並運用敏捷的供應鏈等因素,YKK之所以能保持市場領導地位,並發展長達88年,還有什麼特殊的長青祕訣?
TALENT MANAGEMENT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