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英聯食品(Associated British Foods)是全球第二大糖和麵包酵母生產商,旗下擁有眾多知名品牌:如阿華田(Ovaltine)及唐寧茶(Twinings),其控股股東韋斯頓(Weston)家族是加拿大前三大富豪,其二代傳到三代的發展歷程與台灣家族企業目前面臨難題相似,值得參考。
位於西非象牙海岸的阿書亞集團,由科飛和亞歐兩兄弟創立,從糖業貿易起步,如今發展為跨足水泥與能源產業的多角化公司。科飛的女兒阿米娜塔在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深造,科飛希望她能回國加入家族企業,然而,阿米娜塔卻提出條件,就是執行十分激進的發展策略,甚至可能擠掉一名重要的資深元老。科飛和亞歐應該接受激進提案,留下阿米娜塔,還是堅持既定的發展道路,讓女兒另謀她處?
很多人去日本旅遊時,必逛的購物中心—永旺(AEON),其歷史可追溯至1758年;在歷經260年以上的轉折發展、三合一的歷史併購後,成為日本及亞洲最大的百貨零售企業之一。永旺集團如何透過合併,將規模做大,打造永續經營的策略?
【#150-5】本集來賓:中國信託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 楊淑惠
【#150-4】在家族企業中,不免俗的會看到許多權力鬥爭,甚至是激烈的繼承權爭鬥。
【#150-3】創辦人太過耀眼,會對接班人產生不利影響?
【#150-1】家族企業除了獨特的所有權結構,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地方?
對於並未在家族企業中任職,但仍想積極參與的所有者來說,不必了解繁雜的報告,而是聚焦於:「再投資率」(reinvestment rate),即所有利潤中,被用來再投資於舊業務或新事業,而非分配給所有者的百分比。「再投資率」能顯示,你的家族企業是走上永續成長的道路,或是資金被榨乾的風險。
家族企業中常見的一種矛盾,就是不同的所有權人,以及未來的所有權人,對於如何參與企業會有不同的想法。本文建議家族可以從承認緊張態勢開始,意識許多問題來自大家對如何參與企業事務有不同期望。家族應該消除隔閡、避免將問題個人化,聚焦於尋找集體的解決方案。
史丹利(Stanley)是全球最大的工具龍頭,一路併購、百年成長,從核心到多角化之間的探索與擺盪,是「策略拼圖」的運用典範,值得企業決策者的深思與參考。
鑽石永留存,經營鑽石的家族企業可以百年永續嗎?面臨關鍵時刻,如何轉型?奧本海默(Oppenheimer)家族是一個有趣的參考案例。
MANAGING YOURSEL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I and Machine Learning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