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業 破解富不過三代!張致銘揭洛克菲勒家族財富傳承之道

破解富不過三代!張致銘揭洛克菲勒家族財富傳承之道

洛克菲勒全球家族辦公室首席投資官張致銘(Jimmy Chang);黃宣榕攝。

根據統計,全球九成的企業為家族企業,然而許多企業卻面臨「富不過三代」的挑戰。《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邀請到洛克菲勒全球家族辦公室首席投資官張致銘,分享這個百年家族如何透過專業管理、家族信託與價值觀傳承,讓財富歷經八代仍屹立不搖?(訪問:楊瑪利;整理:張彥文、林耘彤)

家族企業的份量有多重要?根據Visual Capitalist發布的報告指出,全球約有90%的企業為家族企業;而在台灣,家族企業的占比大約是七成,占台灣上市櫃企業總市值的一半左右。但家族企業最大困難是,企業如何一代傳一代?家族財富又該如何傳承,才不會富不過三代?

近幾年來家族企業傳承議題早已是台灣財經界的熱門話題。每當談到這個主題時,多數專家喜歡以曾是美國首富、傳承至今已到第八代的洛克菲勒家族為標竿。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Podcast節目「請聽,哈佛管理學!」,近期就專訪到洛克菲勒全球家族辦公室(Rockefeller Global Family Office)首席投資官張致銘(Jimmy Chang),為台灣的讀者揭開洛克菲勒家族,為何財富能夠傳承到第八代,仍然興旺的祕訣。

出生台灣的張致銘,13歲移民美國,至今將近半世紀。他在美國紐約金融界深耕超過30年,雖然他的名字對台灣業界來說相對陌生,然而他所服務的洛克菲勒家族辦公室,卻是全球財富管理與家族企業傳承的典範。

長期在美國工作的張致銘,藉由短暫返台的機會,接受《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執行長楊瑪利的專訪,暢談他如何從科技業轉戰金融投資,以及洛克菲勒家族如何維繫數代不墜的財富與影響力。

從電機工程師到投資策略專家

「其實,我的職涯起點是電機工程師。」張致銘笑著說。13歲時,他隨家人移民美國,從小在美國學習與成長,大學時選讀電機工程,畢業後進入IBM工作,從事業務推廣長達九年。在這段任職期間,他發現自己對商業決策與財務管理很感興趣,於是決定赴紐約大學攻讀商業管理碩士;1992年取得MBA學位後,適逢IBM面臨史上第一次危機,啟動轉型與裁員,他決定轉換跑道,踏入金融投資領域。

1994年,他加入美國信託公司,從科技產業分析師做起,逐步轉型為投資組合管理人,後來更成為資產管理部門的關鍵決策者。2004年,他進入洛克菲勒全球家族辦公室,負責分析高科技產業。2020年,他被任命為全球家族辦公室的首席投資官(CIO)。

洛克菲勒家族如何維繫財富與影響力?

張致銘分享,在美國,一般人提到洛克菲勒這個姓氏,幾乎等同於「富豪」的同義詞。1839年出生的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在31歲時創立標準石油(Standard Oil)公司,並在20年後掌握了全美國90%的石油市場,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億萬富翁。根據富比士(Forbes)估算,洛克菲勒全盛時期的財富,換算成今日的價值將超過三千億美元,比微軟創辦人蓋茲(Bill Gates)還高了兩倍以上!

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圖/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Scientific American Compiling Dep't, New York. 1907@wikimedia

而洛克菲勒家族至今綿延到第八代,不論是家族名聲或是財富實力,都沒有消失在滾滾的歷史洪流中,仍然是全美名列前矛的富豪家族。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之所以得以跨越多個世代,關鍵就在於從創辦人洛克菲勒就開始奉行的長遠財富規劃與制度化管理。

1882年,43歲的洛克菲勒,就成立家族辦公室,專門負責資產管理;而在他去世前三年,1924年則成立家族信託,以免他過世後,遺留的財產被美國政府課以重稅。他逝世將近一百年後,2018年洛克菲勒家族辦公室,更轉型為洛克菲勒資本管理公司(Rockefeller Capital Management),成為專業的財富管理與金融服務公司,引入外部投資者,拓展全球市場。

透過制度化的機構與管理模式,讓洛克菲勒家族至今依舊活躍於全球財富管理、公益慈善與產業投資領域,並持續影響世界經濟。

家族辦公室在做什麼?

張致銘表示,洛克菲勒家族辦公室最初僅為洛克菲勒家族服務,但自1979年後,開始對外提供專業財富管理服務,如今客戶已超過數千個高資產家族。

一般人都很好奇,為什麼富豪會想要成立家族辦公室?張致銘解釋,企業家在創業初期,往往將所有資產集中投入於自家公司,隨著公司成功上市、股價上升,他的財富也隨之累積。當資產仍集中於公司股票且尚未變現時,通常不需要額外的財務服務;然而,當企業家開始出售部分股票,將資產進行分散投資,情況便會改變。

因為財富的創造往往來自「集中投資」,但若要有效「保存財富」,則需要「分散投資」。此時就會面臨決策與管理問題:該由誰來管理這些投資?是聘請外部顧問?親自管理?還是交由專業團隊來負責?除了投資之外,還涉及資產規劃與傳承安排,例如如何設立信託、如何安排配偶與子女的繼承等。

這時,「家族辦公室」的需求便浮現,企業家可以選擇出資成立「單一家族辦公室」(single family office),但這需要高額成本與大量精力去聘雇人才,一般來說資產在10億美元以上,設立單一家族辦公室較具經濟效益;若資產比例較低,可考慮使用多家族辦公室(multi-family office, MFO),由專業經理人提供服務。

洛克菲勒家族辦公室,便是由原先僅服務洛克菲勒家族,轉型成為替其他高資產企業家族共同服務的私營投資機構,他們擁有國際管道與資源,可替客戶找到最優質的投資標的,這是許多單一家族辦公室難以做到的。

張致銘也提到,家族辦公室的作用遠不止於投資管理,更包括全方位的個人服務。例如,若家族成員經常在世界各地旅行,家族辦公室可聘請隨扈保護,確保他們旅行的安全;倘若遇到健康問題,家族辦公室甚至能派遣直升機將當事人送醫,讓他們盡快得到醫療照護。至於在社交活動上,如果家族成員希望在生日派對上邀請知名歌手表演,家族辦公室也會盡力安排,可說是「使命並達」。

亞洲 vs. 西方:家族企業如何避免富不過三代?

談到亞洲與歐美家族企業在傳承上的差異,張致銘觀察到一個核心問題,他認為亞洲企業家往往認為「血濃於水」,希望把企業交給家族成員,而西方家族則更願意聘用專業經理人管理,讓家族成員專注於監督與長期策略。

洛克菲勒家族的做法,就是一個值得借鏡的案例。

自第四代開始,洛克菲勒家族成員便不再直接參與企業經營,而是透過家族辦公室與董事會監督運作,由專業經理人管理資產與業務。

張致銘建議,亞洲企業家若想避免「富不過三代」,可以借鑒以下關鍵策略:第一,建立家族信託,確保財富管理在制度下運作。第二,專業化經營,讓專業經理人管理企業,家族成員則專注於長期發展。第三,家族治理機制,定期舉行家族會議,維持成員間的共識與凝聚力。第四,評估下一代是否有能力和嗜好。俗話說「強摘的瓜不甜」,最好能讓孩子訓練獨立思考。

最後還有一個重點。很難得的是,洛克菲勒家族傳承至今,美國人對這個富豪家族少有壞印象,家族成員不會給人紈褲子弟的印象,而是重視慈善、教育、藝術。這種家族精神文化傳承,也是家族傳承不可忽略的一環。

本篇訪談主題文章〈家族企業真的有「富不過三代」魔咒?〉,作者:賈許.貝倫(Josh Baron)、羅伯.拉契諾(Rob Lachenauer),刊載於2021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