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電動車產業蓬勃發展、競爭激烈的市場。外國車廠如何才能占有一席之地,並取得豐碩的成果?本文作者提供4個策略:與在地公司建立策略合作關係、克服法規複雜性、快速創新、培養正面的在地身分。
如果電動車可以在5分鐘內換上滿電電池,而且換電站像加油站一樣隨處可見,你是否更願意開電動車?台灣電動機車Gogoro有類似技術,中國的電動車公司蔚來汽車(Nio)也已推行這種電動車「電池交換」模式數年。蔚來汽車是如何在全國建立2,300個交換站,並持續擴大營運?
企業要進軍海外市場本就很有難度,但身為「外人」也有意想不到的好處。無論是以外商的身分吸引當地人才,建立有影響力的連結提升可信度,或是打造策略聯盟與當地企業互惠成長,只要以細膩的方法善用外來者身分,就能取得競爭優勢。
西方與中國的地緣政治關係日益緊張,但在應對氣候變遷上,西方可以、也應該與中國合作。本文勾勒4種與中國合作的策略,以善用機會,並管控風險。
隨著地緣政治動盪等因素加劇,各國政府開始推出相應的產業政策,涉及廣泛。公司領導人不應被動接受,而是主動了解情勢,甚至採取行動影響政策制訂者,形塑新的發展之道。
亞洲地區十分盛行超級App,一個程式(如微信)就提供包山包海的服務。這跟美國十分不同,美國的科技業者將不同服務分散到不同的App之中。本文詳細說明這種差異的起因,以及為什麼美國市場反而即將迎來超級App。
台海的地緣政治風險不會因拜習會減低,歐美的先進半導體與台灣脫鉤的趨勢將愈演愈烈。
在印尼這樣以17,000個島嶼組成的國家,要怎麼順利推展金融科技業務?支付平台公司Xendit在六年前,只是創辦者腦子裡的一個構想,但這個團隊經過策略轉向,挺過新冠疫情,如今已將業務推向東南亞,協助處理的交易總額120億美元。這條成功的新創之路是怎麼走出來的呢?
還記得今年有一艘貨輪卡在蘇伊士運河上,造成全球「大排長榮」嗎?跟那場因為天氣導致的意外相比,新冠疫情造成的物流混亂,對於全球供應鏈來說,才是更大的挑戰。以美國來說,洛杉磯和長灘的兩大港口目前都嚴重堵塞,美國政府已經在考慮要對「大塞港」的問題祭出罰款...... 若管理者再不對既有的策略進行改變,情況將是雪上加霜。
走進中國的肯德基,你會看到販售油條跟稀飯;各大精品品牌,會在農曆年節推出紅色系的中國限定商品;Airbnb特地取了十分中國味的名字「愛彼迎」。外國企業為了吃下中國市場大餅,配合中國特色,紛紛嘗試「接地氣」,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讓旗下商品在地化。然而這個策略不見得一定奏效,甚至可能弄巧成拙;成功與否的界線該如何判斷?
各大數位巨頭的擴張勢力的策略,乍看十分類似,實則各有妙法。本文作者研究中國知名品牌小米,並比對其他領導地位的平台企業,發現後者多半採用企業創投策略,以及生態系統策略;而小米則是獨特的「混合」模式,並且事實證明,這種創新模式是成功的。本文詳細拆解小米如何從新定義了平台企業的運作框架,它不是已經改變,而是一直在改變的路上。
MANAGING U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