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觀念裡,企業要有利潤,才有價值。但為何有些公司財報虧損,依舊受到投資人追捧,比如獨角獸企業或新創公司。「賠錢」什麼時候開始變得不那麼重要了?關鍵在於,如今市場看重的,已經不只是眼前的財報數字,而是:這家公司在未來,有沒有機會創造爆炸性的價值。想從中看清風險與機會的差別,企業領導人需要重新思考:「我要漂亮的短期成績單,還是真正能帶來長期價值的投資?」
注重股東資本主義的時代已經過去,為了發展永續企業,領導人應制定相關策略來支持各方利害關係人。善用如今愈發容易取得的精細數據,就可以做到這點,且看本文提出的三大步驟。
近二十年來,總股東報酬率(TSR)已經成為衡量績效必然使用的指標,但這真是一個可靠的衡量方式嗎?TSR把與策略和營運相關的績效,以及與現金分配相關的績效混為一談,這造成某種程度對經理人治理公司的能力,以及公司財務表現的評估出現扭曲。那麼,有什麼更精準的衡量指標呢?
若問2021年有哪一個詞最受全球企業與投資人的關注,那無疑就是「永續」,而且可預見的是,響應永續的呼聲,在2022年依然會是主流聲音。本文描述2021年五項最重大的趨勢和永續企業的故事。至於2022年,請注意有愈來愈多年輕人的聲音、ESG的拉鋸戰和新標準,以及成立更多合作伙伴關係來解決重大問題,以及其他未來趨勢。
最近一項研究,為了調查管理實務對重要營運的成果,如併購和財務績效,到底會有什麼影響,於是對35,000家製造工廠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兩種趨勢:管理實務結構化程度較高的工廠,收購結構化程度較低的工廠的機率較高;被收購的工廠開始採用收購方的管理實務,因而帶來強健而正向的經營成果。由此可見,即使沒有併購案來催化各項改善,建立更結構化的管理實務,都有助於提升價值。
所有的組織都講求「績效」。問題是,績效從何而來?為什麼有的組織就是交不出績效呢?24年來,政大會計系講座教授吳安妮長期觀察研究台海兩岸逾三百家中小企業,歸納出企業經常面臨的績效管理問題:首先,把財務指標視為唯一重要的績效指標,因此不懂得如何透過指標,讀出企業表現出狀況的訊號,進而預先提出因應對策;其次,績效管理與策略脫節,因此,績效管理反而引發組織悲觀氣氛,不利於創新轉型;最後,則是績效管理執行力不足,無法創造高績效及價值。自本期起,吳安妮教授將於《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撰寫三篇專欄,分別針對上述績效管理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本期主旨在探討企業運用績效指標上的迷思,以及策略對於績效管理的影響。
LEADERSHIP & MANAGING PEOPL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