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 堅持主動創新,靠數位力創造17%年複合成長率

宏于電機總經理詹家榮帶領公司打造智能配電盤,成功數位轉型;陳之俊攝。
【第五屆數位轉型鼎革獎—年度最佳企業-製造業精銳獎首獎】宏于電機從鐵皮小廠房進化為輸配電產業的重要角色,不僅幫客戶解決配電與用電的安全隱患,也在內部建立完整的數位化分層推進架構,靠數位轉型,把傳產做出科技業的速度感。
走進新北市樹林區的宏于電機總部,工廠裡傳來的不僅是焊接聲與金屬敲擊聲,更隨處可見數據的脈動。
大螢幕上跳動的電流曲線,燈號一閃一閃,顯示著主要產品「智能配電盤」的健康狀態,品保工程師不再只拿著圖紙檢驗測試,而是用數位平台直接生產測試。
這家在配電領域扎根近40載的配電設備廠,正在用「數位轉型」,扭轉傳統產業的刻板印象。
「我們不是被動改變,而是主動創新!」宏于電機總經理詹家榮自信地說道。他強調,宏于之所以能在短短5年內營收自12億元飆升到30億元,年複合成長率超過17%,就是因為早一步押注數位化,把傳產做出科技業的速度感。
對於數位轉型的先見之明,讓宏于在本屆數位轉型鼎革獎,勇奪「年度最佳企業-製造業精銳獎首獎」的榮耀。(第五屆數位轉型鼎革獎完整得獎名單請點此)
三兄弟共同創業
宏于的主要產品配電盤,是所有大型工廠、大樓、碼頭的命脈,沒有配電盤,電力無法輸送進工廠,就像家裡沒有配電箱,冷氣、電燈全都不能用。
詹家榮和兩個哥哥,在1987年時就意識到配電盤在電力基礎建設上的重要性,三兄弟在樹林的一片農地上搭起鐵皮工廠,開始代工生產。「我那時候國中剛畢業,就跟著哥哥們進來這個產業。」詹家榮回憶,當時什麼都沒有,就是一股拚勁,靠著手工和口碑,慢慢做出成績。
1993年,他們買下第一間小廠房,取得工廠登記,更開始從代工轉向自有品牌。一路走來,兄弟輪流接棒總經理,每人一任8年,直到後來縮短成5年制,現在輪到詹家榮掌舵。
隨著工廠規模逐漸擴張,三兄弟意識到,蓋廠房是為了企業的成長,但勢必帶來更高的管銷成本,如果產品沒有差異化,肯定被市場淘汰。
2015年,宏于在業界首推「智能配電盤」,開啟一條沒人走過的路。
這是風險,也是契機。宏于把IoT、感測器與雲端平台整合進配電盤,協助客戶做到遠端監控、安全告警,甚至自動生成電力報告書,幫助廠商清楚掌握用電結構。特助謝世澤說,宏于的配電盤已能實現智慧化電力管理,並大幅提升安全防護,客戶也感到驚喜。
詹家榮舉出兩個客戶的實例。一家玻璃廠因開關老舊接觸不良,導致近千萬的產品價值損失;另一家化纖廠因配電盤灰塵過多,引發用電事故,停工數天,損失也超過千萬。
其實這些事故都是可預測的。詹家榮發現,許多中小企業沒有專責電力人員,更欠缺數據化管理,「配電盤出現一點小問題,就可能釀成大火災。」
三段轉型,營收翻倍
2021年起,詹家榮更決定在公司內部展開數位轉型,徹底改造體質。
宏于的「數位化藍圖」分為三階段。首先是基礎數位化,ERP優化、WMS倉儲管理系統,讓資料不再被紙張與人力綁架;第二是製程智慧化,導入iPanelCAD自動繪圖平台、自動裁線機,使設計與生產效率提升三成以上;最後是平台整合與AI應用,包括設立AI戰情室、智能試驗平台,錯誤率下降80%,決策時程縮短兩成。
擔任本屆鼎革獎評審的英國標準協會亞太區顧問蒲樹盛認為,傳統產業很少見到如此完整的數位化分層推進架構,且轉型都是由高層主導,能夠確保策略落實。
文化改造是一場硬仗
幾乎所有矢志轉型的企業都會碰到「人」的問題,宏于亦同,許多資深員工難免有抱怨,加上過往30多年累積的資料要搬上雲端,也是浩大工程,「但外部數位顧問跟我說,數位轉型成功的關鍵,就是負責人的意志力。」詹家榮知道,他絕不能動搖。
為了落實轉型,宏于成立「數位轉型低碳智造小組」,詹家榮「老闆帶頭衝」,每月親自與會,要求各部門提報KPI,逐漸把員工拉進數位浪潮。
不僅提升營運效率,宏于更結合ESG的理念,除了導入ISO 27001資安管理,強化異地備援與災難復原,同時依循ISO14064-1、 ISO14067原則,為了落實碳盤查,宏于也將推出碳數據管理平台,加強與客戶的連結。
從一間農地上的小工廠起家,成為輸配電產業的重要供應鏈,宏于的成功,凸顯了數位轉型的強大力量。
成立/1987年
創辦人/詹金城、詹金樑、詹家榮
董事長暨總經理/詹家榮
2024年營業額/30億元
主要業務/智能配電盤製造、電力導體、銅排加工、新能源與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