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 AI將創造社會共榮,還是成就少數巨頭?

AI將創造社會共榮,還是成就少數巨頭?

圖/Simon Johnson 提供

快速發展中的AI,會成為社會共榮的推手,還是助長權力集中的工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賽門.強森提醒,我們正站在科技革命的十字路口,要決定走向進步的奇蹟,還是分化的危機。關鍵在於,科技本身無謂對錯,而在於我們如何選擇。

數月前剛揭曉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賽門.強森(Simon Johnson),長期關注科技發展與經濟制度的交互影響,經常對全球經濟與社會發展提出深刻洞見。

出生於英國的強森,於牛津大學取得經濟與政治學學士、曼徹斯特大學經濟學碩士後赴美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除了長期投身學術領域,強森也曾擔任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首席經濟學家,並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等重要國際媒體發表超過300篇文章,是全球知名的經濟學者。

他近期的重量級著作,與同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合著的《權力與進步: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辨證》(Power and Progress: Our Thousand-Year Struggle Over Technology and Prosperity),探討了歷史上重大技術變革對經濟與社會的影響,尤其關注AI的未來發展。

這本書早在2023年,強森尚未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即由天下文化出版社引進台灣,發行繁體中文版。書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論述,強調科技的進步並不會自動帶來普惠的經濟成長,而是取決於經濟、社會,甚至是政治制度的選擇。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近日特地越洋專訪強森,完整闡述他在書中強調的重要理念:科技創新不必然為人類帶來全面福祉的提升,而在於我們選擇如何應用這些科技,這在AI時代來臨之際更值得全世界共同關注。

強森指出,科技發展的方向並非必然,而是人類可以選擇的結果。歷史證明,人類一直擁有決定科技如何發展的能力,而當今世界正面臨一個至關重要的選擇:我們希望科技未來如何塑造社會?

權力帶來進步或殘酷

過往人類社會對於科技發展是以「生產力便車」(productivity bandwagon)的概念為基礎,認為只要有新的機器或生產方式出現,就會使企業積極利用新技術,擴大生產,連帶造成勞力需求增加、薪資成長、社會福祉的整體進步。

然而衡諸長期的產業發展脈絡,生產力便車的效應其實十分微弱,而且絕非自然而然發生。更常見的是因為科技發展,反而造成財富與權力集中在一小撮精英族群手中。

《權力與進步》的書名本身也有深刻的意涵,作者希望創造一種「刻意的模糊表達」,讓讀者反思這兩件事的關聯性:「進步」究竟意味著什麼?誰才是「權力」真正的受益者?

在許多歷史時刻,科技的進步並不一定帶來社會公平,反而可能強化原有的權力結構。因此,科技的發展不能僅以「進步」的名義推進,而應該深入探討它如何影響社會結構,以及如何確保技術進步能夠真正帶來廣泛的福祉。

強森指出,許多人都聽過蓋茲(Bill Gates)、馬斯克(Elon Musk)和賈伯斯(Steve Jobs)承諾科技將帶來的美好未來,雖然很多未必能真正實現,可是他們創造出的「科技樂觀主義」氛圍已經擴及全世界,彷彿所有人都應該全力投入創新科技。至於科技可能帶來的問題,大可之後再想辦法解決。

但是回顧過去數百年的人類歷史,就會發現新技術帶來的利益,往往未必能由所有人共享。

例如英國在工業革命開始之際,紡織機讓布料的生產效率大幅增加,但巨大的財富僅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多數的勞工卻被迫在惡劣的環境下超時工作。又如美國在18世紀末發明了軋棉機,讓棉花產量在30年間成長超過110倍,卻助長了美國南方早已存在的殘酷奴隸制度。

基於人類歷史總是不斷反覆發生的殷鑑,強森擔憂現今AI的發展,也有可能走上過去相同的道路。

很多科技界的知名人士,近幾年對AI可說是極力吹捧,形容AI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具顛覆性的技術,對文明的影響甚至可能超越原始人的「已知用火」,可將人類的未來帶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新境界。但,真的是如此嗎?

AI確實是一項顛覆性的創新,可能會為人類帶來巨大的福祉,但也有可能重蹈覆轍,讓我們的社會進一步被分化成兩個階層:一層是藉由AI賺取龐大財富的大富豪;另一層則是被認定總是容易出錯,不如由機器取代的一般大眾。

會讓AI「誤入歧途」的關鍵並不在於科技本身,而在於這項技術的掌控權屬於誰,以及大眾能否公平地獲取這項技術。

演算法造成資訊偏差

觀察社群媒體的發展,就可以了解這個概念。社群媒體最為人詬病之處,就是易於傳播仇恨言論、虛假訊息,以及創造同溫層,讓使用者無法接觸到反對的聲音。

為什麼原本被認為應該是展現言論自由和民主價值的社群媒體,會變成這個樣子?關鍵在於社群媒體希望爭取最多的「眼球」,以便投放廣告帶來收益;因此平台背後的演算法必須努力提升使用者的參與感。而研究發現,達成此一目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起強烈的情緒,因此讓社群媒體成為仇恨言論和虛假訊息的溫床。

也就是說,當臉書(Facebook)等公司以這種模式來發展演算法時,社群媒體就變成了「傳播錯誤資訊的機器」。同樣地,AI若要避免類似的誤用,重點在於它是否能普及為一般大眾自由運用,而不是由少數人制定遊戲規則,其他人只能遵循。強森在訪談中特別強調,如果AI只由極少數企業或個人控制,而大多數人只能獲得「次級版本」或必須支付高昂的費用,就會失去科技帶來的崇高價值。

此外,他也特別提醒,並非所有AI應用都會帶來正面影響,社會大眾應該積極思考AI的發展方向,並且主動表達需求,而不是被動接受矽谷或科技巨頭所提供的技術,因為這些企業不太可能主動為所有人提供最合適的AI解決方案。

另外,如何讓人類與AI之間找到最適當的合作方式,應該是AI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思維。

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自動化的本質就是用機器取代人類的工作,過去的工業革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如今AI則是用演算法來取代認知型工作,也就是需要人類思考、判斷與決策的工作,這些任務通常涉及分析、推理、學習、語言理解、模式辨識、創意產出等認知能力。

在這個趨勢下,人類不應該抗拒,而是主動適應、學習新技能,並探索科技應用的新可能。

如果人們能夠以積極的態度擁抱變革,AI可能會帶來新的機會,幫助我們解決許多問題,甚至開創新的職業領域。然而,如果選擇被動等待,而不主動學習、調整自己的能力,這場變革將會帶來嚴峻的挑戰。

勞動力是「資源」而非「成本」

而對企業來說,除了積極找出AI的助力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讓AI的發展朝向對勞工更友善的方向。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長期以來,美國乃至於全世界多數的企業,都將勞動力視為生產成本,因此必須盡量壓低。在這種觀點下,AI或其他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就會走向如何取代人力,以便降低成本。

不過強森表示,這種做法或許能夠提高短期利潤,但從長遠來看,可能對社會與經濟造成不利影響。他建議,企業應該將勞動力視為需要被培養與發展的「資源」,而非單純的成本。

如果能從資源的角度來看人力,企業就會將員工的創造力、創新能力,以及對企業產生的整體價值,當做企業競爭力;如此一來就會更關注如何運用AI來提升員工的能力,而不是單純地取代人力。

為了推動AI走向更包容與人性化的發展方向,強森與幾位經濟學者正在推動一項名為「塑造未來工作」(Shaping the Future of Work)的研究計畫,探索如何讓AI應用更有利於勞工與社會發展。

這幾位經濟學者認為,如果企業能夠尊重員工,並且希望AI的發展能夠提升勞工的生活品質,同時共享科技帶來的紅利,AI就會成為一種積極的工具。反之,企業若將AI視為削減成本的手段,並以解雇員工、用演算法取代人力為目標,AI就可能會加劇勞動市場的不穩定,甚至影響社會公平。

因此,如何確保AI能夠真正造福大多數人,關鍵不僅在於科技本身,而在於企業管理層和社會的態度。

科技的良窳在於人類的選擇

強森認為,如今我們眼前有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可供選擇:第一條路是讓科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些人可能是億萬富翁、企業巨頭,或科技界的權力中心。然而,這群人的願景通常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科技發展可能導向大規模自動化取代勞動力、權力極度集中,以及更嚴密的社會監控。

這將使科技進步的果實僅能惠及少數人,大多數人卻可能被邊緣化,甚至因科技變革而漸失原有的經濟與社會地位。

然而,另一條可能的道路是讓科技發展變得更具包容性與分散性。在這條道路下,科技發展的決策權不再只屬於少數人,而是由更多不同背景的人共同參與,確保科技的發展方向能夠減少財富與權力的過度集中,創造更公平的經濟環境,並讓全體社會受益。

挑戰權力的過度集中,是這場科技變革中的關鍵議題,這不僅關乎政治層面的權力,也涉及誰能夠參與創新、誰能夠影響科技發展的方向,以及誰能夠決定產品如何設計等等。

如果AI和其他新興科技能夠促進權力的分散化,確保科技發展惠及更廣泛的群體,那將是一個理想的未來。然而,目前的現實是,全球科技資源與政治影響力,仍然被少數集中在美國及部分西方國家的企業所掌控。

因此我們現在所面對的不僅是一場科技的競賽,更是一場關於社會未來的選擇——我們要讓科技成為分散權力的力量,還是讓它進一步強化不平等?


權力與進步

書名/權力與進步: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辯證(Power and Progress: Our Thousand-Year Struggle Over Technology and Prosperity)
作者/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賽門.強森(Simon Johnson)
譯者/林俊宏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