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公司General Catalyst常務董事,與人合著《無規模發展:人工智慧和新一代新創公司如何創造未來經濟》(Unscaled: How AI and a New Generation of Upstarts Are Creating the Economy of the Future)。
各種科技的創新,給人們帶來便利,卻也伴隨當初未曾料想的危害。近的來說,有臉書淪為假消息的散播品平台;遠的來說,工業革命帶來我們至今仍苦於解決的環境破壞。那麼,最開始領導創新技術的企業或領導人,是否需要為這些當時「沒想到」的負面後果負責?作者認為,創業者與投資人必須挺身而出,為自家企業造成的非預期後果負責,並為此提出解決之法。
根基穩固的大型企業,投入龐大精力與資金,推動數位轉型。其中有許多計畫,都由鬥志旺盛的「內部創業者」領導,在既有公司內部創立新的數位事業,但他們通常經營得很辛苦,而且不會得到公司內其他事業體太多尊重。是否有更有效的方式,可以推動企業的內部創新?本文作者借取在印度推行過的經驗,推出「新事業收購」的全新概念,值得大型企業領導人參考。
本文認為,新創公司應以永續發展為優先,而不是成長。因此,創辦人應該有長期願景,才能勇於推動不同的新事業,例如美國運通及微軟。另外,要超越由創辦人驅動的決策,例如迪士尼在創辦人去世很久之後,仍能持續發展。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