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巴塞隆納拉曼魯爾大學艾薩德商學院(Esade, Universitat Ramon Llull)行銷學教授,也是顧問公司Globalpraxis的高級顧問,該公司專精於加速有機成長。
動態訂價常被消費者視為「狡猾的商業策略」,這讓企業不得不思考,是否有必要冒著觸怒顧客的風險。若運用得當,動態訂價能夠同時促進企業與顧客的長期利益。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滿足兩個條件:首先,它必須比靜態訂價更具優勢;其次,企業應將動態定價視為以客為尊策略的一部分。為實現這兩個條件,本文提供了三大建議供企業參考。
非營利組織往往免費提供產品與服務給需要的人,期望能夠帶來影響力,改善他們的處境。但這種做法常常讓組織陷入資金與影響力都不夠的困境。本文建議非營利組織可以收取象徵性費用,既能創造營收,也讓受益人共同承擔責任,進而提高組織的影響力。
沒有企業不想增強顧客體驗,而高科技正帶來更多可能性,對年輕顧客效果尤佳。想要增強公司的顧客體驗,並提升顧客滿意度的企業領導人,不可錯過三個重要的機會。
「Dollar Bill's」將近70年來一直堅持承諾,只販售一美元的商品,然而,面對通貨膨脹帶來的獲利壓力,董事會要求改變策略。相關的部門主管與顧問紛紛提出各自的建議,二代接班的威廉,該如何度過這個難關?
要與顧客談價格,讓顧客覺得「自己掏錢很值得」,是品牌方永恆的難題。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調整尾數,讓100元變成99元,讓顧客感覺「百元有找」;或者故意分階段收取價格,讓顧客感覺「好像每次都只有付一點」而忽略了總價值。其實訂價的過程,就如同一場與消費者的對話,如何讓消費者覺得價格合理,就是一種溝通。那麼,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有什麼訂價的訣竅呢?
愈來愈多企業使用定價演算法,以便能根據各種變數,及時調整產品或服務的定價。這導致顧客難以理解不斷浮動的價格,從而對企業品牌產生懷疑。領導人該怎麼做,才能避免趕跑客源並損害商譽,正確發揮演算法的效益?
一家極限競速公司考慮設置「貴賓級」會員,讓狂熱競速者繳交年費,就能優先參加該年的任何比賽。公司打的如意算盤是,可以在不需要提高報名費的情況下,讓更多人參賽,提高收入。不料,在網路上引起恐怖的負面反應。
兩個事業單位即將合併,但它們各自使用多年、成效良好的營收模式,在合併之後,也面臨了該不該擇一採行的問題。畢竟,一個單位有兩套做法,可能會讓公司陷入混亂;但另一方面,捨棄原本的做法,也可能因而流失生意。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