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佑與學生時期的死黨共同創辦社會企業「善樂」,協助自閉症孩童就業。經過6年苦心經營,終於損益兩平,並得到影響力投資人的贊助,業務蒸蒸日上。這時,陳佑曾任職過的非營利組織「歡喜基金會」,力邀他回任執行長,並以這個身分接任國際聯盟的召集人。這兩個選擇,哪一個能創造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當防彈少年團(BTS)為「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捐款3000萬元,他們的粉絲(ARMY)也在24小時籌捐到了相同的金額。一個有感染力的想法,足以引發改變眾人一生的漣漪。本文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為TED總裁,他在TED上目睹眾多具有感染力的理念泛起漣漪,他要分享如何讓慷慨能被散播,讓人被感染後,還能再感染他人。
非營利組織往往免費提供產品與服務給需要的人,期望能夠帶來影響力,改善他們的處境。但這種做法常常讓組織陷入資金與影響力都不夠的困境。本文建議非營利組織可以收取象徵性費用,既能創造營收,也讓受益人共同承擔責任,進而提高組織的影響力。
雖然心懷社會使命的公司和慈善機構經常做類似的工作,但它們之間仍然存在很大的區別。在選擇採用哪種結構時,創辦人應該考慮潛在市場和顧客的性質、可取得的資本種類和退場選項,以及新創公司吸引人才和其他資源的能力。
新創事業究竟應該登記為營利或非營利事業?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謝英哲長期研究台灣的社會創新與創業,本文將結合台灣政策環境,為台灣創業家提供更寬廣的思路。
如今,營利事業與非營利組織之間的界線愈發模糊。營利事業能以嘉惠社會的方式經營,非營利組織也能提供極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帶有社會使命感的創業者,應盡早確定自己的新創企業屬於何者,以避免後續的經營難題。
LEADERSHI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