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講座教授、科技部人工智慧製造系統研究中心主任。
數位轉型專案應該「容易摘的先摘」,並選擇重要的決策問題為主軸,釐清決策流程和參與的單位,提升單一或多個功能部門的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和數位決策等能力,並透過執行落實逐步往外擴展到其他部門的調整,進而擴大組織效率優化的範圍,落實「企業維新和新五四運動」。
2017年9月11日《哈佛商業評論》11週年慶,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講座教授簡禎富以「智慧製造新賽局,台灣製造的策略與挑戰」發表演講。他除了從歷史脈絡,說明工業4.0全球製造產業重組新賽局對台灣製造業的衝擊,也剖析為什麼工業3.5混合策略,適合作為台灣製造商邁向工業4.0之前的混合策略。以下為演講內容摘要:
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以資料科學為基礎的數位技術快速發展,讓人們既興奮,又焦慮。《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11週年慶國際論壇的「交流座談」單元,由總編輯楊瑪利擔任主持人,和與會三位講者:麻省理工學院連接科學和人類動力學實驗室主任山迪.潘特蘭(Alex “Sandy” Pentland)、人力顧問公司美商宏智(DDI)台灣區董事總經理李岳倫,以及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教授簡禎富,一起與台下的觀眾互動。與會者如何看待「資料革命」帶來的管理挑戰呢?
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系講座教授簡禎富主張,企業可先從「工業3.5策略思考架構」著手,打造必備能力。這項架構包含「工業3.5」混合策略的核心,往外第一圈是五大營運核心能耐;第二圈是產業和企業的四大策略關鍵;最外圈則是能支持策略路徑運轉的四種條件。
物聯網解構全球產業價值鏈,已是現在進行式。面對這一波新科技浪潮,台灣產業的優勢與劣勢究竟為何?機會與挑戰又何在?《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5月13日專訪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講座教授簡禎富。他指出,有三個類型的台灣企業,有機會在物聯網創新生態中取得成功。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