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逐漸得到控制,「與疫情共存」也成為全球努力的目標。航空業身為被疫情打擊最厲害的行業之一,是否也將迎來曙光,可以再度「起飛」?《哈佛商業評論》與一組航空業專家進行討論,請他們分享各自的觀察,包含:疫情改變了航空業的哪些面相?美國的紓困計畫是否支出不當?商務旅行是否因為被線上會議的發展侵蝕,失去復甦的空間?
眾多數位巨頭在逐漸深入人們的消費行為時,也帶來許多關於數據隱私權的爭議。歐盟對這個問題尤其重視,先後對這些平台企業祭出嚴格法規,希望它們能在使用權、競爭和隱私這三者之間取得平衡。然而本文作者認為,這些法規,尤其是最近出台的數位市場法案,做法過於直接,可能會阻礙競爭、削弱創新,而最終受損的可能還是消費者。
台灣防疫進入2.0階段,戰略思維要調整為疫情維持可控、民生運作逐步復甦,而政府要如何協助產業復甦、企業加速復工、擴大經濟重建,更是需要多面向考量與討論。
領導人應該積極採取一些措施,創造合乎數據道德的平台,以真正贏得顧客的信任。有些品牌會用一些乍看沒有問題的手法操縱消費者,誘使他們花更多的錢,這在短期來看可以獲利,但假以時日,也可能失去顧客信任,傷害到你自己。請領導人在設計數位平台的時候,優先問自己五個問題。法規固然可以保護消費者,但領導人也應該扮演主動積極的角色,與顧客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隨著人工智慧(AI)在我們生活各個層面的使用益發普及,對如何使用消費者數據的討論,也逐漸引發各個國家與組織的關注。規範AI的相關法規陸續推出,領導人應注意哪些面向,因應迎面而來的數位監管時代?
關於企業使用消費者數據與侵犯隱私權的界線在哪裡,這個問題愈來愈受到從學者、媒體到政府單位的重視。本文作者拋出一個特殊觀點:數據經濟是一種「以物易物」的行為。這乍聽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以物易物」難道不是原始人的行為?然而我們深入思考:消費者讓業者收集自己的數據,以換取業者提供網際網路服務,本質就是「以物易物」。想通這點,我們看待數據經濟的角度就更多元了。
2021年初,美國國會山莊受到攻擊,因此臉書與推特兩大社群媒體巨頭,率先封鎖川普的帳號,隨後幾家具代表性的社群平台也跟進。此舉引發兩面討論聲浪,有人認為這違反言論自由,也有人認為社群媒體早該負起責任,進行自我審查。本文作者秉持後者觀點,並剖析社群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差異,呼籲必須要積極採取做法,來改革社群媒體。
關於臉書在資料隱私、散布仇恨言論、選舉誠信與假消息方面的爭議,近日甚囂塵上,但只針對臉書,並不能改變現況。面對如今發生的亂象,我們必須從改變結構、促進競爭的角度去解決,而不是只試圖用相關法案,去禁止某個特定的社群平台。本文作者提出幾項可著手改善的面向,希望我們把重點放在務實的解決方案上。
新冠疫情迫使許多企業進行數位轉型,使客戶益發重視個人資料的隱私權,政府在相關法規的制定上也沒有放緩腳步,行銷人員可善用分析和自動化技術,跟上這波變動的趨勢。自動化工具可讓相關流程更迅速正確,分析工具能減少人為錯誤,並建立查詢系統。投資於分析和自動化技術,企業才能在重視消費者資料保護的新時代蓬勃發展。
蘋果、亞馬遜、Google與臉書,號稱美國科技四巨頭,對全世界的各個層面也有深遠影響。四巨頭於7月29日出席公開聽證會,接受美國反壟斷法的調查。但除了追究他們關於企業壟斷的責任,我們更應該關心,四巨頭擁有龐大的資源與影響力,在無限擴張追逐利潤之外,是否都有遠大的遠景,要為所有人擘畫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法律不一定會訂出明顯的倫理道德界線。例如,臉書引起軒然大波的劍橋分析公司事件,臉書的行為雖然合法,也並未逾越產業限度,卻並非以使用者的最佳利益為考量。但想要立法禁止所有收集資料的行動,絕對不會是個好辦法。而且,與其依賴法規,企業領導人應該走的是一條倫理規範的路。
MANAGING YOURSEL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LEADERSHIP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