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活動愈來愈全球化,也面對愈來愈多國際級的競爭對手,因此必須擬定一套完整的策略,才能在多變的市場中保持優勢,超越競爭對手。策略既然如此重要,那麼,策略是什麼?策略管理大師麥可.波特,1996年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策略是什麼?〉,指出企業「做得更好」不能算是策略,對接下來10年的管理學界與企業界,都有很深的影響。
身為領導人,最重要的就是讓自己經營的企業能永續發展下去。這個目標看起來並不容易,實際上卻也沒那麼困難,只要你能找到關鍵的致勝之道,一切就水到渠成了。而這個關鍵的致勝之道是什麼?就是企業的「核心能力」!
對企業而言,隨著市場和生產走向全球化,國際策略已經到了必須重新檢討的時候了。 本文將突破兩個過時的舊思維,提出全新的「3A」架構:順應、集結、套利,協助企業從本土跨界到全世界時,思考所有可能的選項。
公司往往必須面對下面這三組營運目標的拉鋸: 獲利或成長?短期或長期?整體或個別? 而在努力協調的過程中,領導人難免會有顧此失彼之虞。 其實,總有一組拉鋸比其他兩組更重要,這也正是管理的重心所在。
最傑出的領導人深知:世上沒有完美的領導人。於是,他們很早就揚棄完美的假相,正視自己的不完美;也開始專注發揮自己的強項,並懂得借重別人的專才來補足弱點。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這才是企業的最佳生存之道。
不管是再偉大的領導人,你都不該模仿他的風格或特質,否則,你只是個會發聲的鸚鵡而已,沒有自己真實的內在。 事實上,我們都擁有激勵和提升別人的能力,只要開始投注心力,就能培養個人獨有的領導能力。
22年前,青島電冰箱總廠是個爛攤子,員工拿不到薪水,製造出來的產品也很糟糕。 如今,這家工廠已經脫胎換骨,成為享譽國際的中國家電巨擘「海爾集團」,他們的執行長,也成為世界公認領導變革成功的頂尖好手。
普哈拉與哈默爾提出的「核心能力」,與波特強調的「定位」,看似互相衝突,其實只是應用在不同層級的「策略」。 而台灣企業則必須先追求獨特定位,再建構核心能力。
不久前,一位成功將公司在國外上市的台灣企業主對我說了一段令他感慨的經驗。有一次他和財經官員一起參加一個座談會,受邀暢談公司的策略和願景,座談會進行到「問與答」時,與會的企業界人士爭相詢問財經官員各項優惠法令,他頓時覺得自己是不是太「天上飛」了(唱高調),大家似乎關心的還是「地面上」的東西。可是再看看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如此迅速而激烈,企業怎能不放遠、放寬視界呢?他最後說:「大家都應該把波特的〈策略是什麼?〉重新拿出來讀一讀。」
傑克.布蘭登是個有潛力的研發高手,他的點子很新,創投業者克里斯欽.哈賓森對他很有信心。但布蘭登的點子還沒有化為具體商品,募集的研發資金卻即將用罄。現在,他又有了新腹案,你若是哈賓森,願意再伸出援手嗎?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