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 企業瘦身只會砍預算?專家指點「策略性減法」,有效精簡組織
企業瘦身只會砍預算?專家指點「策略性減法」,有效精簡組織
In Turbulent Times, Consider “Strategic Subtraction”

插畫/Daniel Liévano
在不確定性升高的時代,節省至上的「減法策略」成為企業常見的應變手段。但若僅追求效率,忽略韌性與聲望,反而削弱長期競爭力。本文提出「三重檢驗法」,從兼顧效率、韌性、聲望的角度審視每一項減法行動,並說明六種可應用於流程、系統與產品服務的減法轉型方式,讓組織在降低負擔的同時,創造創新空間、強化整體表現。
今日,全球企業正面臨日益升高的經濟與經營不確定性,原因包括地緣政治局勢動盪,以及AI的崛起。在如此充滿挑戰的局勢下,企業領導人很容易傾向採取「減法」戰術,例如削減成本、精簡營運及消除浪費。
在資源緊縮的新形勢下,減法行動確實是個強而有力的應對之道。然而,若僅為增進效率而犧牲韌性與能見度等其他目標,這些行動就顯得太過短視。策略減法不僅是使用減法戰術,一視同仁地削減,而是能夠協助你創新,讓你的組織安然度過動盪,甚至實現逆勢成長。
本文介紹一套「三重檢驗法」,協助領導人評估每一項減法行動對3個關鍵績效目標的影響:效率、韌性與聲望。接著我們會說明6種不同的減法轉型途徑,可用來同步實現這3個目標。
減法策略的三重檢驗法
要有效運用減法,就必須採取全面性的方法,同步考慮效率與其他多個績效面向。首先該自問:「在動盪時代,我們要如何透過減法來創新,以增進效率、強化韌性並提高聲望?」在2025年這個複雜的局勢中,任何創新若要成功,減法策略的運用就必須兼顧三個環環相扣的企業績效目標:
- 效率:把資源、時間和精力的耗費降至最低
- 韌性:適應突發衝擊,維持核心功能運作
- 聲望:確保對利害關係人的能見度和吸引力
若一味追求極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