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索軟體攻擊,正帶來巨大的破壞,但這並不是不可避免的。許多勒索攻擊利用的是已知的網路漏洞,軟體公司其實可以主動設計出更具韌性的產品,來有效防範這類威脅。然而,僅僅依靠製造商並不夠,客戶也需要主動要求更高的安全標準。當企業和消費者共同施壓,軟體公司才有足夠動力採取行動。與其被動應對勒索攻擊,不如現在就採取措施,確保我們使用的工具和技術能夠為未來的威脅提供更好的保護。
最初以「辨識陌生來電」為主要產品價值的Whoscall,隨著市場趨勢和用戶需求不斷進化,如今成為深受全球用戶信賴的數位防詐利器。這樣一個能夠與時俱進、不斷成長的產品,究竟是如何打造的呢?
企業要如何從科技後段班,一個華麗轉身,就把最新AI科技玩得爐火純青?對於受到高度監管、攸關人命的醫療產業來說,這個轉身尤其困難。本文以一家醫療保險公司為例,說明它如何透過7大原則,找出自己的轉型之道。
企業領導人了解,唯有以獨家數據訓練AI,才能充分發揮AI的潛力。然而,公司數據不夠多、公開可用的數據過於一般、使用個人數據又侵犯隱私,都是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建議企業採取「數據協作」,來打造獨具特色的AI。
生成式AI問世一年多以來,帶來鋪天蓋地的衝擊!2024哈佛商業評論管理年會今(4)日舉行,探討企業如何擁抱AI新時代的來臨。除了《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總編輯殷阿笛(Adi Ignatius),以及國際知名「量化未來學家」艾美.韋伯(Amy Webb)等國際大師,本場年會也邀請AWS香港暨台灣總經理王定愷、政大講座教授吳思華發表演說。
面對生成式AI,領導人要主動出擊,不能坐等解決方案出現在你的面前。《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今日(9/4)舉辦2024年管理年會,首先登場的講者為《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總編輯殷阿笛(Adi Ignatius),他以「AI浪潮下的管理創新」為題,從自身經驗出發,與台灣讀者分享對AI的觀察。
【#146-2】人無完人,生成式AI也是。
從2022到2023年,數據外洩事件增加了20%。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資訊科技講座教授史都華.麥尼克(Stuart Madnick)專攻網路安全,他研究之後發現,數據外洩激增的原因有三:雲端組態錯誤(misconfiguration)、新型勒索軟體攻擊、利用供應商系統的漏洞;並提出相應的解決之道。
嘉持實業是台灣螺絲大廠,全球知名的家電與電腦品牌大廠,都是他們的主力客戶。三代接班的陳啟祥努力推動數位轉型,希望嘉持朝智慧製造工廠的目標邁進。然而,最新引進的數位系統卻遭遇駭客攻擊,產線全部停擺,未來的業務遭受威脅,但如果向駭客妥協,也會損及商譽,還有觸法風險。眼見勒索期限即將到來,陳啟祥應該支付贖金嗎?
人工智慧很有可能顛覆我們現有的經濟。公司的董事會當然必須審慎加以因應。一個比較好的做法是,董事會透過仔細研究各種可能情境,來預測未來並制定適當的策略。
近來,「AI符合人類價值觀」不但是監管機關的要求,也是產品差異化的條件。為此,提供AI產品與服務的企業,必須在開發流程的各個階段都計畫好應如何納入人類價值觀。
Career Transition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