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對永續發展來說非常艱難,期間有三大問題最值得關注:選舉和政治動盪威脅社會進步;企業在推動永續與追求ESG上不敢聲張;永續發展報告讓企業不堪負荷。儘管如此,企業若有勇氣挺身而出,彌補國家政府減少的幫助,2025年仍能重回創造繁榮世界的道路。
如果電動車可以在5分鐘內換上滿電電池,而且換電站像加油站一樣隨處可見,你是否更願意開電動車?台灣電動機車Gogoro有類似技術,中國的電動車公司蔚來汽車(Nio)也已推行這種電動車「電池交換」模式數年。蔚來汽車是如何在全國建立2,300個交換站,並持續擴大營運?
【S2#EP6-3】本集來賓:歐萊德創辨人暨董事長 葛望平
氣候變遷的證據愈來愈多,因此,大眾也愈來愈要求企業的董事會將氣候治理納入職責範圍。那麼,董事會該如何做出良好的氣候治理?本文提出8項具體標誌,也說明董事會必須面對的種種挑戰。
再生事業的目標是要改進生態系統與社會,而不僅是盡量降低自己帶來的傷害。然而,在這個正在快速發展、理念頗具吸引力、仍有許多不確定性的再生事業領域裡,採取行動的人們正在使用不同的定義和方法。本文將剖析再生理念中的競爭性定義,並說明認證如何幫助組織確保其再生策略,以真正支持用續的未來。
過去18個月,許多企業大幅縮減永續發展的承諾,這源於政治勢力的反對、ESG基金表現不佳,以及難以證明永續投資的價值。為了扭轉這一局勢,企業應以真正有意義的行動,取代原先不切實際的目標。
ESG近來屢屢遭受左右兩派的攻擊,左派認為它力道不足,右派則批評它扭曲市場。負責任的企業究竟該如何自處?本文建議,明確定義企業目的、提高ESG報告透明度、與利害關係人建設性地互動,可以協助企業因應這些抨擊。
有些努力減碳的企業,想在客戶帳單列出產品排放量,卻又不知如何進行。平衡計分卡發明人柯普朗近年設計一系列碳會計方法,特別在本文以一家建築材料公司為例,一步步示範企業如何在產品財務報表、客戶帳單列出排放量資訊,促成內部轉向更為減碳、同時維持利潤的途徑,也能協助客戶減少排放量。
隨著氣候變遷帶來的環境壓力,與社會對淨零排放的期許愈發明顯,愈來愈多公司考慮碳信用額(Carbon Credits),也就是付錢給另一家公司,請它採取行動來減少自家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以此獲取信用額度。然而,當前碳信用的市場還存在一些爭議,甚至有被指控為「漂綠」的風險。本文為想參與碳信用市場的領導者提供指南,說明這個市場中的參與者有誰,以及成為高品質碳信用的條件。
近年,比快時尚更強調快速、便宜的「即時時尚」(instant fashion)搶占市場,特別吸引Z世代消費者;這其中尤以Shein為代表。但在亮眼的營業額與商業模式背後,卻暗藏諸多對社會與環境的危害,值得我們關注。
企業必須揭露自己與供應鏈的碳排放量,但問題是:下游排放量尚未發生,而且許多時候企業對這些排放量也沒有控制權。為此,柯普朗提出3大原則,供企業決定何時應揭露下游排放量,以及揭露時應該依據何種標準。
MANAGING YOURSEL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LEADERSHIP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