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國新上任的拜登政府,對中美脫鉤採取較緩和的政策,但中國尋求技術與產業自主、擺脫對他國依賴的策略,仍沒有停止的跡象。來自全世界想與中國做生意的企業,應如何判斷自身定位,採取最恰當的因應對策?
中國已經崛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許多西方政治人物和企業高階主管,還是不懂中國。中國與西方世界有什麼根本上的差異?西方觀察中國又存在什麼盲點?
人工智慧已廣泛應用在各個類型的產業,但大多數領導人只是把人工智慧安插進某個獨立的使用案例中,導致想要擴大運作規模時,會增加許多成本。領導人該怎麼做,才能更有效地運用人工智慧,讓這方面的投資產生更多報酬?
本文作者戴三才,是長期生活在中國的美國90後,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他觀察,中國曾身懷「山寨國」包袱,但今非昔比,中國已脫胎換骨,具備強大的創新能量,關鍵,就是中國人民對創新的高度順應能力。各國企業應該從中汲取什麼經驗,才能在創新競賽中維持領先?
「美國人不知道中國有多麼資本主義;中國人不了解美國有多麼社會主義。」擔任香港私募基金太盟投資集團首席執行官的單偉建如此評論。單偉建在中國成長,在美國發展,曾任摩根大通的中國首席代表,他如何觀察中美關係?
謙虛是美德,但有些時候,需要適度讓他人知道自己的成就與努力,才能更接近成功。我們該如何在不引起他人反感的前提下,精明而恰當地推銷自己?
眼前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可讓融合傳統辦公室與居家工作的混合型工作形態,變得更加成熟。有鑑於這是個日益普遍的趨勢,領導人應如何面對這項變革,打造出最適合自己公司的獨特工作形態?
世界變遷迅速,隨時都可能顛覆傳統的企業經營方式。因此,企業領導人運用諸多策略,希望贏得競爭;但這些努力往往只是徒勞。做得多,不等於做得對,領導人該如何做出最精確的判斷,用最少的策略,創造最大的影響?
「這是拯救世界的機會。」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讓輝瑞(Pfizer)執行長艾伯特.博爾拉(Albert Bourla)意識到,這是他們挺身承擔使命的時刻。他是如何明斷決策,並凝聚全體員工的努力,在前所未見的短時間內,成功開發疫苗的呢?
當今我們所處的數位時代,因為關鍵要素──「連結」的影響,帶來前所未有的「數位革命」,它克服時空差距,也跨越了產業界線,不僅結合供需,也整合了虛實,連現今企業市值最高的幾家公司,共通點都是在網路上有「連結」的優勢。
權力的另一面就是責任,經營團隊不只對董事會及股東會負責,還要對員工、客戶、廠商、社會負責。
自1990年代初期至今,中國已發展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有著蓬勃發展、渴望消費的中產階級,影響全球經濟脈動。然而,世人仍透過陳舊的眼光來理解中國。這期雜誌深入分析中國,讓企業更了解如何與中國企業或政府交手。
近幾年來,觀察到台灣企業界對於數位轉型的急迫感,不管是《遠見雜誌》還是《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均花不少篇幅,報導數位轉型的發展趨勢與成功案例。
「大家都想發展『場景金融』,我們具備很明顯的優勢。」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自信表示。富邦從最初只有十名員工,如今已是橫跨金融、電信、媒體等事業的龐大集團。在集團邁入六十週年之際,HBR專訪蔡明忠,聽他如何因應世界快速變遷的腳步?又有何長遠布局?
海嘯來襲,摧毀島國的海岸線,造成重大死傷。薩翰身為當地最大家族企業中的一員,負責運作剛成立的基金會。面對政府遲緩的救災行動,薩翰除了投入大量金援,還應該怎麼做,才能真正幫助需要救助的災民?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