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人生中某些重要的時刻,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與休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永續」是全球領導人最關心的議題,而撰寫「永續報告書」或許是領導人最困擾的難題。面對如今令人眼花撩亂的各種評鑑標準與組織,要怎麼選擇才能為自己的永續報告,乃至執行永續策略,找到合適的依據?
各種科技的創新,給人們帶來便利,卻也伴隨當初未曾料想的危害。近的來說,有臉書淪為假消息的散播品平台;遠的來說,工業革命帶來我們至今仍苦於解決的環境破壞。那麼,最開始領導創新技術的企業或領導人,是否需要為這些當時「沒想到」的負面後果負責?作者認為,創業者與投資人必須挺身而出,為自家企業造成的非預期後果負責,並為此提出解決之法。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資源枯竭挑戰,企業必須思考更永續的經營方式:循環經濟,即不再開挖各種原料,只使用這些原料一次就丟棄,而是改為重新取得他們價值鏈裡的大量資源,一再重複利用。這聽起來過於理想化,真的有可能執行嗎?本文提出這四個步驟,結合了循環經濟的實體面,以及財務及顧客觀點,希望能給有志於此的領導人參考。
近年來,各大企業致力於編製永續報告,以證明組織符合永續標準,並承擔社會責任。然而,愈來愈多的先鋒人士意識到,報告數量增加,不等於環境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惡化。我們編寫的永續報告出了什麼問題?如何才能真正展現永續的成效?
海嘯來襲,摧毀島國的海岸線,造成重大死傷。薩翰身為當地最大家族企業中的一員,負責運作剛成立的基金會。面對政府遲緩的救災行動,薩翰除了投入大量金援,還應該怎麼做,才能真正幫助需要救助的災民?
違法的供應商,會對採購方的品牌聲譽帶來損害,該如何在全球供應鏈中,進行有效的稽查與管理?本文由眾多學者進行研究,提出主管能用以因應的務實做法。
本文簡述了「定義2020年」的十大企業故事:新冠肺炎減緩永續發展、協助因應新冠肺炎的企業創新、企業處理人事問題表現兩極、企業對氣候變遷和永續性的企圖心持續成長、化石燃料愈來愈不重要、投資人持續朝ESG目標邁進、企業界表態「黑人的生命也重要」、企業責任定義擴大、企業捍衛社會支柱、愈來愈多人呼籲重新設定資本主義。
計算無形資產。
根據調查,公司推行有效的志工計畫,能提振員工的生產力,改善員工留任率,甚至提升對應徵者的吸引力。但大多數企業都不知該如何制定志工計畫,反而誤入陷阱,導致員工反感。領導人應如何創造出最有意義的志工服務機會?
疫情肆虐之下,企業領導人固然要發揮人道精神,善盡企業責任,但其實,只有人道主義行動是不夠的,在這個脆弱的時刻,讓企業目的感結合實際作為,可以產生更深遠的影響。微軟協助無法上學的兒童、印度馬辛卓金融協助偏鄉地區、PayPal提供薪酬保障計畫。這些企業的行為與公司目的維持一致方向,為世界注入良善的力量。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