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地區協作實驗室(YCG BridgeWorks)創辦人暨執行長,著有《中國後浪:一個美國90後視角下的中國年輕人》(Young China: How the Restless Generation Will Change Their Country and the World)。
有許多企業還在觀望中國品牌,等他們進軍本地市場才決定要不要應對,但屆時可能就來不及了。就像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雖然美國消費者還不太熟悉,但已在巴西、印尼、泰國等地積極開拓市場。中國已經成為創新產品的實驗場,企業可以採取五步驟的策略,在中國品牌攻城掠地前展開行動。
中國的政經環境與其他國家大不相同,中國的年輕人,也和西方世界有很大的差異。四十歲以下的人,貢獻了中國精品花費的79%,並不只是單純因為他們「有錢」。你,了解中國這個有七億人口的年輕消費市場嗎?
中國的全球競爭力達到了新境界,這要歸功於順應力極強的人民。
本文作者戴三才,是長期生活在中國的美國90後,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他觀察,中國曾身懷「山寨國」包袱,但今非昔比,中國已脫胎換骨,具備強大的創新能量,關鍵,就是中國人民對創新的高度順應能力。各國企業應該從中汲取什麼經驗,才能在創新競賽中維持領先?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