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規畫追尋社會影響力最大化

個案研究台灣個案
Case Study

堅持社會創業 vs. 回任老東家基金會

追尋社會影響力最大化

追尋社會影響力最大化

Shutterstock.com

陳佑與學生時期的死黨共同創辦社會企業「善樂」,協助自閉症孩童就業。經過6年苦心經營,終於損益兩平,並得到影響力投資人的贊助,業務蒸蒸日上。這時,陳佑曾任職過的非營利組織「歡喜基金會」,力邀他回任執行長,並以這個身分接任國際聯盟的召集人。這兩個選擇,哪一個能創造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又是一週的開始,早晨的陽光透過高大的窗戶灑進來,照亮了整個空間。某大學管理學院的教室裡,學生們專注地聆聽演講,完全沒有顯現「星期一症候群」。主講人是社會企業「善樂」的執行長暨創辦人陳佑。

「星星的孩子們通過專業社工老師的輔導與完善的職能培訓,可以勝任食品生產工作,在規畫好的中央廚房裡井然有序地準備食材與裝盒……」陳佑語帶欣慰地講解。在他身後展示的一系列照片裡,那些被稱為「星星的孩子」的自閉症人士正在製作便當。

登場人物介紹

6年前,陳佑擔任非營利組織「歡喜基金會」副執行長,提出創立社會企業的構想遭執行長方淑華反對,於是離開基金會,和老同學嚴澔文創立善樂,推廣健康飲食與輔導自閉症人士就業。經歷諸多困難與波折,近年在永續浪潮的推動下,善樂的社會使命與創新創業模式,終於受到愈來愈多關注,爭取到更多顧客認同。善樂開始損益兩平,最近還獲得新投資挹注,迎來發展的新契機。

演講結束後的問答及討論環節非常熱絡,快結束時,一位同學舉手問:「學長,您從社工系背景出發,一路從公益基金會跨足到社會創新領域,現在是社會企業的創辦人。這些工作對社會都很有貢獻,我自己現在正在苦惱未來究竟要選哪一個方向,所以想請教一下,您覺得這幾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