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將全球的數位化轉型,往前推進一大步。各行各業致力於追求數位應用的同時,使用者對此的信任程度如何,這個疑問也逐漸浮出水面。如何才能建立使用者對自己所在地數位環境的信任?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作者從四個面向來探討,並為全球的42大經濟體,排列出一份「全球數位信任概況」分數表。我們能從中獲得什麼啟示?
公司若受到駭客攻擊,往往會導致股價下跌。其實,領導人可以採取一些回應措施,挽救股價危機。首先,不要試圖隱瞞發生的事件。接著,公開說明自家公司已經採取的相關網路安全措施,然後把重點放在計畫好的改進做法上。平時也要提早防患未然,了解網路攻擊演習的重要性,並懂得利用這次機會,展現自己力挽狂瀾的誠意,讓投資人更有信心。
一般人直覺認為,企業在資料隱私對策上做得更多會更好,但事實並非如此。在資料隱私方面的績效愈高,就愈有可能失去將資料轉化為收入的機會;在資料隱私方面的績效愈低,就愈容易受到多重損害的風險,例如聲譽醜聞、訴訟刑罰。調查也顯示,資料隱私績效與企業市場價值之間的關係是倒U形,如何達到這個倒U的最高點,是領導人需要關注的問題。
哈佛商學院助理教授(編按:現為講座副教授)伊森.伯恩斯坦,說明如何在開放式工作環境中提高生產力。
在所有資料外洩事件當中,網路釣魚就占了近九成,其實,只要在員工訓練中加入三點改變,就有可能提升員工的警覺意識,防堵詐騙於未然。
在商業世界中,或是涉及專業形象時,我們是個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與他人怎麼看待我們。而在數位化的世界,我們可藉由制定一個數位形象,來引導演算法或人工智慧對你的判讀,以此對外展現自我,從而發展社交與職涯。我們可以從演算法的不同層面進行各種改造,透過熟知哪些對象會透過哪些數位平台對你進行評估,來展現自己最合適的樣貌。
現在,出現一批重要的新群體,稱為「保護隱私行動者」。他們會因為個人資料或個資分享政策的原因,改用別家公司或供應商的服務。也就是說,如果你不幫顧客保護他們的個資,就留不住顧客。當然,企業若能了解這個群體,就可以制定本身有關資料和顧客隱私的實務做法,並改進它們吸引和留住顧客的方式,並且與顧客合作得更好。
面對仇恨言論及假資訊問題,臉書宣稱可用「自我治理」做為解方。然而,人們對臉書全球監督委員會的信任度,會是個問題。雖然該委員會規章寫著「遵守相關人權原則」,但這個說法不僅模糊,目前也只局限於保障「表達自由」的範圍。況且,如果遇到「使用者所屬國家法律並不保障某些普世人權時」,又該如何抉擇?臉書能否自我治理,仍有待觀察。
資料長這個角色,通常背負不切實際的期待,以及不明確的工作重點。因此,資料長難以在背負的所有期望上,都有卓越表現。也因為對執掌並無共識,資料長通常任期不長。因此,組織應選擇最適合自己情況的資料長職責。
透明化有助於對抗演算法的偏見,但也會使組織容易遭到網路攻擊。可以說,在資料分析領域,人們認為資料愈多愈好。但在風險管理中,資料本身通常是不利因素的來源。因此,為了克服人工智慧的這種矛盾情形,組織必須仔細考慮要如何管理人工智慧的風險、提出關於這些風險的資訊,以及如何分享和保護這些資訊。
本文提供給董事會和長字輩高階主管一個架構,指出企業領導人促進網路安全必須做以下三件事情:設定你對網路安全策略的意向;妥善設定網路安全職能的定位,讓它發揮影響力;針對你的需求,任用適當的網路主管。這個架構有助於緩和企業風險、減少與法規監管機關的磨擦、為科技和安全設置護欄,並提高競爭優勢。
TALENT MANAGEMENT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