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 熱情不必天生就有!金色三麥葉冠廷走出風格,釀出會說故事的啤酒
熱情不必天生就有!金色三麥葉冠廷走出風格,釀出會說故事的啤酒
- 創業
- 楊瑪利 Mary Yang黃宣榕 Sharon Huang
- 2025/07/25

金色三麥創辦人葉冠廷;葉政榮攝。
從14歲赴加拿大求學、大學主修音樂製作,到23歲回台接手瀕臨倒閉的啤酒廠,金色三麥創辦人葉冠廷證明了「做著做著,熱情就有了」的創業哲學。如今打造出年營收22億、全台40家分店的餐飲帝國,近期接受《請聽,哈佛管理學!》人物面對面專訪,分享二十多年創業心路歷程。
「熱情」在這個時代幾乎被過度神化了。
人人都在談「找到熱情」,彷彿人生成敗,全靠你能不能及早認清自己想要什麼。但真的是這樣嗎?
金色三麥創辦人葉冠廷,或許是最不典型的「熱情追隨者」。父母親擺地攤起家致富,葉冠廷14歲赴加拿大當小留學生,大學就讀音樂製作科系,23歲回台。
鐵皮屋下的一號釀酒師
當年(2002年),台灣剛開放民營釀酒,葉冠廷的父母買下了一家即將倒閉的啤酒廠。父母問剛從加拿大回國的葉冠廷,要不要一起做看看?儘管他不愛喝酒,更不會釀酒,但血液中有父母創業的基因,就毫不猶豫就答應了。至今三人各司其職,冠廷負責釀酒與生產,父親負責料理與營運,母親則掌握空間設計與視覺美感。至今仍持續這樣的分工。
儘管一開始毫無概念,但做著做著,熱情就有了,對啤酒與美食的味蕾也培養起來了。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當初的創業,已釀成年22億營收、全台40家分店,每到尾牙還能送員工賓士車的台灣最大餐飲帝國。
近期他接受《哈佛商業評論》Podcast《請聽,哈佛管理學!》人物面對面專訪,分享他從創業至今二十多年來的心力歷程。
回想起二十多年前,其實是艱辛的。一開始酒廠設在汐止山上,葉冠廷就住在一旁簡陋的鐵皮屋整整四年。山上潮濕又常下雨,一遇寒流冷徹骨髓。他笑說:「從加拿大回台,卻第一次體會什麼叫冷到穿雪衣跟襪子睡覺。」
從沒受過專業訓練的他,最初只能照著SOP與配方釀酒,結果卻經常失敗:「釀兩桶倒一桶,我的成功率只有50%。」但也因為不斷試錯,他意外發現自己對異味特別敏感,能精準辨別啤酒中的細微差異。
後來他遠赴德國,拜師學藝,補齊理論短板,學習精釀工藝。他逐漸明白:「釀酒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你得先知道你想做什麼樣的味道,才能精準掌控發酵。」
早期沒有自動控溫系統,他得隨時監控酒桶內的變化,一旦溫度過高,整桶酒可能就會酸敗報銷。所以他得住在酒廠旁邊,每晚起身檢查糖化、控溫,熬過無數失眠夜晚,白天再搬50公斤麥芽進倉。只為守住一桶酒的風味。
這段日子裡,他與許多原住民工人一起工作。他們身材壯碩、樂天開朗,下班後最愛喊:「老闆,這桶酒不好,別賣了,我們自己喝!」他說,自己的酒量就是這樣被訓練出來的,連味覺也從他們的「口味標準」中受益不少。
「創業好玩的地方,就是很多東西都是第一次。」他的熱情,不是出發前就準備好,而是在投入之後,對結果愈來愈計較的自然反應。
做了21年釀酒師,現在的他自我介紹也總帶點玩笑:「大家好,我是大Q,金色三麥的第一代釀酒師,總算熬成董事長了!」
在金色三麥,精釀啤酒有幾條不可撼動的原則。
第一,堅持純麥發酵、不添加任何非天然物質。風味要真實,原料要乾淨。
第二,是「easy to drink」。不刻意追求複雜的工藝味,讓每一杯啤酒都自然順口、輕鬆入口。
連續虧損七年才獲利,中途為何不放棄?
「很多人創業第一步就想進通路,對我來說那是最危險的選擇。因為你看不到消費者,不知道他們喜不喜歡,只能靠廣告硬推。」葉冠廷說。
所以,金色三麥從開啤酒餐廳開始,直接觀察客人愛喝哪支酒、喜歡哪道菜,讓品牌在顧客體驗中慢慢打出知名度。連續虧損七年。
但金色三麥其實曾連續虧損七年,為什麼葉冠廷與父母未想過放棄呢?原因很簡單:尚未規模化。一開始他們一年開一家店,直到第七年開到第七家店,才開始獲利。
第一家店開在台北小巨蛋旁的環亞百貨中庭,那是台灣第一家啤酒花園,仿照德國巴伐利亞風格。身受追求時尚的消費者喜愛。不僅讓金色三麥更了解市場、修正產品,也讓品牌更有感、走得更穩健。「我們就這樣一年開一間,發現這個模式可以走下去,也才真正打下了我們的品牌,」葉冠廷說。直到第七家開在三鐵共構的台北京站百貨,人流多,才開始獲利。
五感打中三樣,你就留住一個鐵粉
早期金色三麥進駐百貨商場時,幾乎都是「最後一順位」。不論是信義誠品、台中店、大直美麗華,甚至連台北京站,都是賣場最沒有人要的邊角位置,才輪得到金色三麥。
葉冠廷笑說:「我們都是在救火,撿別人不要的位置。」但這些不起眼的位置,卻一間間做出佳績,直到京站店一炮而紅,當時單月營收破900萬,如今平均可創造月營收1500萬。
「餐廳只要讓五感打中三樣,消費者就願意回來。」葉冠廷引用Tracy Chapman的歌詞,形容消費者進餐廳的思維:「他們一進店,就是在找Give me one reason,不然我就turn my back around。」做餐飲不是靠一時熱度,而是看你能不能打動人。
從味覺(食物與酒)、視覺(裝潢與擺盤)、觸覺(器皿與座椅)、聽覺(音樂)、嗅覺(香氣),只要在五感中打中三樣,就有機會讓顧客變鐵粉。不是每次都要做到極致,但要能讓人記得你。
這也正是金色三麥能穿越二十多年、從一線百貨殺進地方型商場的關鍵。如今它不只是一家餐廳,而是人們慶生、聚會、求婚、聯誼、跨年的共同記憶。
創造獨家品牌記憶:連鎖不複製、多品牌策略
你或許不知道,金色三麥的每一家分店,長得都不一樣。
台南誠品店是星際大戰風,高雄夢時代是海洋風,還有用樂高堆砌的家庭客版本。這些都是他母親與設計團隊一起「看地點、配人群、說故事」設計出來的。
「我們的哲學是:連鎖,但不複製。」葉冠廷說。讓每家店都能說故事,創造沉浸式體驗,吸引消費者打卡、踩點、探索。
在金色三麥之外,葉冠廷也發展出多品牌矩陣。如主打女性甜點聚會的「微兜」、結合比賽與精釀的運動酒吧SPORTS NATION。
「我們沒有代理任何品牌,全部都是自己創的,而且幾乎市場上沒人這樣做過。」這背後是「觀察底層需求」的能力。他以最新推出的SPORTS NATION電子酒精交易所為例,強調現代消費者不只是想「喝一杯酒」,而是渴望一種沒有壓力的選擇權:我可以試喝各種風味,找到喜歡的再決定喝多少;我可以只喝10ml,也不怕浪費;我可以慢慢探索,不需要尷尬問調酒師。
「在酒精交易所,我賣的不是酒,我賣的是自由,讓消費者自己找出他想要的體驗。」葉冠廷想做的,不是更多「類似選項」,而是全新的體驗敘事。他說:「只要你一走進來,就會覺得:這世界上,好像沒去過這種餐廳。」
熱情,釀出一門好生意
葉冠廷,從睡在鐵皮屋的創業青年,到能送員工賓士的董事長,花了二十多年,釀出一個連自己都沒預料的成果。接下來的計畫更瘋狂,他想打造一座具代表性的觀光啤酒廠,成為全亞洲旅客來台必訪的地標,未來也積極規劃將品牌拓展至海外。
真正能走遠的創業者,從來不是一開始就看清終點的人,而是在一路跌撞、投入、修正之後,回頭才發現——自己早就走出一條有風格的路。
最後,他想送給每一位創業者與職場人一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
也就是別人愛怎麼說,讓他們說去,不必在意。
他用自己的故事,寫下這個時代對「熱情」的新定義:
熱情,不是出發前就想清楚的事,而是走進去之後,還願意留下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