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手談話 同事愛抱怨,職場文化中毒?簡單三步,教你反制「牢騷魔人」

同事愛抱怨,職場文化中毒?簡單三步,教你反制「牢騷魔人」

BongkarnGraphic/shutterstock

在職場上,真正讓團隊「中毒」的,往往不是抱怨本身,而是所有人選擇沉默,任由負能量擴散。面對同事不停抱怨,許多人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只能默默承受。本文整理三個實用步驟:先分析抱怨的類型,再與對方畫下界線,最後運用深度談話,協助揭露問題根源,避免慣性或惡意抱怨侵蝕職場文化。這些方法能幫助你提升與同事間的合作品質,把抱怨轉化為更具建設性的討論。

「這個東西講多久了,不處理就是不處理。」「真的搞不懂,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情,有人就是不會。」「這不是最基本的嗎?工作幾年了還弄不清楚,他到底怎麼升上去的啊?」最近,阿偉在辦公室裡,似乎愈來愈常聽到他的資深同事小珍對著空氣說出諸如上述的語句。神奇的是,如果沒有人回應,小珍就會繼續一直講、一直講,變本加厲地抱怨個不停。

你是否也遇過這種同事?其實,職場中最可怕的,不是有人一直抱怨,而是沒人願意開口跟他溝通。當所有人都選擇沉默,抱怨的人就會繼續抱怨,直到整個團隊的氣氛被負能量侵蝕。本文為你整理了三個步驟,來對抗辦公室裡的「牢騷魔人」,打造更健康的工作環境。

第一步:分析抱怨本質

並不是所有抱怨都是惡意、沒有建設性的。專家分析,職場上的抱怨可分四種生產性抱怨、發洩式抱怨、慣性抱怨、惡意抱怨。

以「生產性抱怨」而言,這種「牢騷」往往能揭示與改善某個不喜歡的狀況,或許是體制上的缺陷,或是某個行之有年、大家卻都覺得不合理的制度或設備。例如辦公室缺乏自然光、部門間溝通管道受阻等等。這些對於願意聆聽的同事、主管來說,其實提供了寶貴的資訊,凸顯那些必須盡早解決、以免波及整個組織的問題。

「發洩式抱怨」通常是情緒化的言詞,強烈表達對於某人某事的不滿,通常是為了釋放蓄積已久的壓力或挫折,或是尋求盟友。「慣性抱怨」則從工作到環境都可能成為目標,從薪水、主管,甚至辦公室裝飾都能成為批評對象。這種慣性抱怨不一定反映真實問題,卻會耗損周遭人員的心力,使他們逐漸放棄協助。

「惡意抱怨」則是具有破壞性的言語,用於打擊同事,或是取得不公平的優勢。這類行為的核心不是對某個組織問題不滿,而是要獲取個人(或團體)的利益。透過分析同事的抱怨類型,你可以更精準地針對問題源頭採取行動。

第二步:畫下界線

分析後,如果發現同事的抱怨沒什麼營養,而且每天聽他發牢騷真的快讓你受不了了,那麼你該做的既不是附和他,也不需全盤否定,而是「畫下清楚的界線」。

試著真誠地告訴對方,你雖然願意聽、願意談,但不希望對方一直重複講同樣的事情。應該傳達的訊息是:每個人偶爾都會抱怨,但大多數人會有個適當限度,而且抱怨方式也有對錯之別。

而如果對方是出了名固執己見或自以為是,那你可能就得動動腦筋,思考如何與他深度對談

第三步:深度談話

職場上難免會遇到個性強勢、不好相處的人,甚至是有自戀傾向的人。應付這種人,你可能就得花點心思,看看要如何才能讓對方發現自己的認知盲點。

對於不同個性的同事,不同的溝通方式會獲得不同的效果。不過,對於缺乏建設性的抱怨,你最應該聚焦的部分是「行為」。這是因為多數人其實都不太能客觀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也不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面貌。或許,你的同事可能根本沒意識到自己的抱怨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聚焦在客觀行為上,同時表達同理心和誠懇,或許就能夠說動他。

進行棘手談話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指責、誇大其詞,或挑戰對方的人格。而對於害怕衝突的人來說,你可以試著把把重點放在這場談話會為你們的關係帶來什麼長期利益。如果把關心的事放在正向的結果與好處,就會改變你的思考過程和內心想法,轉向更有建設性的方向。如果溝通進行到後面,發現激烈衝突不可避免,那麼你也有一些技巧可以使用,包括衝突前的準備與思考;衝突中的抽離深度同理;以及衝突後的檢討與回顧。

***

在職場上,慣性或惡意的抱怨不但會破壞團隊默契、形成不健康乃至「有毒」(toxic)的職場文化,還有可能會「傳染」,讓大家都跟著開始抱怨。久而久之,大家開始習慣指責、不再尋求解決。要扭轉這種惡性循環,唯有畫清界線、主動開口,讓對方知道你願意聽、但也在尋找更好的做法。如此一來,同事之間才能有更融洽的合作關係,把抱怨轉化為更具建設性的討論,讓團隊重新回到正向前進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