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因應法」已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各企業不能再將節能減碳視為「非緊急事務」。台中精機在工具機產業領跑,號召供應鏈上下游共同零碳轉型,應如何做呢?
是什麼樣的袋子,能引起Gucci這類國際品牌的注意及合作?就是「deya」。這個品牌名稱正好是台語發音的「袋子」,卻一點也不「俗」,而是活用回收資源製成產品,以台灣的環保實力打通國際市場。
公司的CSR部門到底該扮演什麼角色,才能有效推動CSR的執行?鑽研CSR多年的作者建議,CSR部門必須在不同執行階段扮演不同角色:初期要主導與整合,中期要分權與協調,後期則退居諮詢位置。
氣候暖化導致許多地方不是乾旱,就是洪水肆虐,讓水資源風險成為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台積電必須從外地輸水來維持運作,就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企業到底該如何應對?本文建議企業從用水量、用水品質、水資源管理著手。
隨著顧客、投資人與政府的要求,淨零排放已是大勢所趨。但企業到底該如何達成淨零排放?氣候領導力是關鍵。而為了達成氣候領導力,你必須聚焦於抱負、行動、提倡與當責。本文對這些面向有詳細的解說。
儘管疫情與烏俄戰爭衝擊全球的貨櫃航運,但新的碳排管制法規也同樣帶來高度的影響。不論是國際海事組織還是歐盟,都提出愈來愈嚴格的碳排標準。航運公司該如何因應這些變化,而這些因應方式又對公司造成什麼影響,本文有詳細的說明。
【#49-5】本集來賓:晶華國際酒店集團董事長 潘思亮
永續已經成為諸多企業重視的發展議題,但仍停留在改善既有產品或服務的傳統策略上,很少思及:如何與顧客合作,擴大永續的效益與影響力。本文提出一項策略矩陣,指引領導人重新思考自己的永續方針。
《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慶祝創刊百年,《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特別邀請ESG國際研究先驅與權威、哈佛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喬治.塞拉分(George Serafeim)越洋直播演講。塞拉分最新ESG著作《目的與獲利》(Purpose & Profit)已引起台灣產官學界的共鳴。接續在塞拉分演講後,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周俊吉、中華電信總經理郭水義、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胡星陽進行交流論壇,由《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執行長楊瑪利主持。
【第二屆數位轉型鼎革獎贈獎暨分享典禮】隆重邁入第二屆的《哈佛商業評論》數位轉型鼎革獎,9月29日正式公布得獎名單,並舉行贈獎暨分享典禮。今年一共報名190件,總得獎率僅有20%,共38件得獎,包括32項專案、企業及領導人獲獎。另外,還有6家企業獲得今年首創的ESG特別獎。(完整得獎名單請點此)
企業落實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ESG,已是近年台灣企業與政府努力的方向。《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為慶祝原文版創刊一百週年,特別邀請近日才剛出版ESG領域重磅著作《目的與獲利》(Purpose & Profit)的哈佛商學院講座教授喬治.塞拉分(George Serafeim)越洋直播演講:「目的與獲利 變動中的競爭格局」。現場250席座無虛席,與會者多為台灣各企業董總級高階主管。這場活動由新北市政府、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台大EMBA校友基金會與台灣上市櫃公司協會等,共同支持響應。以下為塞拉分教授的演講精彩摘要:
MANAGING YOURSEL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LEADERSHIP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