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學院企管講座教授,也是教務發展資深副院長,著有《創造性建設:永續創新的DNA》(Creative Construction: The DNA of Sustained Innovation)。
大多數公司既希望短期內快速成長,也希望維持長期成長,結果往往是成長速率超出能力範圍,失去長期成長的可能性。領導人應如何衡量,才能制定成功的長期成長策略?
我們直覺認為,「創新」是在某些混亂、唐突、缺乏規則的情況下意外迸發的,是一種「偶然」。然而,研發莫德納疫苗的過程,讓我們發現,創新其實是一系列宛如生命科學的「演化」過程。難道「創新」是可以「逐步設計」的嗎?
(2021/5/18編按:台灣近日確診人數直線攀升,為確保國內醫療院所對疫情的因應及保全醫療量能,中央及地方皆已做出因應策略。)新冠肺炎的傳染性很強,能讓感染人數在短時間內飆升,自然也影響到醫療資源的供需情況。為了避免醫療資源承受不住過多的病患而崩潰,導致疫情加劇,本文提出因應策略,指導醫療體系超前部署,維持有效的運作,並呼籲相關產業的人員都要隨時保有學習的心態,才能在難以預測的流行病發生之際,保持彈性與應變能力。
創新文化常遭人誤解。 那些引起高度關注的討喜行為,只是創新的其中一面。這些好玩事情的另外一面,都必須有較為嚴苛的行為加以平衡,而且坦白說,這些行為沒那麼有趣。本文因此提出五大矛盾的地方:對失敗容忍,但對無能零容忍;願意進行實驗,但對紀律的要求非常嚴格;組織重視心理安全感,但也不惜殘忍地坦率批判;尋求團隊協作,但又講求個人究責;組織非常扁平,但需要強大的領導力。 因此,本文作者、哈佛商學院教授蓋瑞.皮薩諾(Gary P. Pisano)認為,如果不能謹慎因應這些矛盾造成的緊張情況,終究無法成功打造創新文化。
為什麼應該接納「神經多樣性」員工?因為這些看似有「障礙」的人,可能在模式識別、記憶、數學等方面,擁有非凡的才能。而包括思愛普、惠普、微軟等知名公司,有愈來愈多企業打破傳統的招募方式,以便充分運用員工的才能。
經理人應該明訂創新策略,清楚說明公司的創新方式會如何支持整體的商業策略。因為唯有如此,公司才能做出恰當的權衡取捨,並選擇合適的創新做法。而正如產品設計需要不斷演變以維持競爭力,創新策略也需要隨著環境變遷而演變。
生產與創新,其實緊密連結,但很多美國企業經理人不了解其中的關鍵,只考慮財務成本,便將所有製造外包,結果製造業出走,嚴重侵蝕美國公司將發明轉換為高品質、具成本競爭力產品的能力,讓經濟動能的根基逐漸流失。
如果失敗了,組織往往會進行事後檢討。那為什麼成功之後不檢討?其實,除了從失敗中學習,如何理性分析成功的原因也很重要。否則,這次的成功,可能會形成學習障礙,形成接下來由盛轉衰的關鍵錯誤。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