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業務 別等中國品牌賣到眼前,你才開始準備

別等中國品牌賣到眼前,你才開始準備

HBR Staff/Unsplash

有許多企業還在觀望中國品牌,等他們進軍本地市場才決定要不要應對,但屆時可能就來不及了。就像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雖然美國消費者還不太熟悉,但已在巴西、印尼、泰國等地積極開拓市場。中國已經成為創新產品的實驗場,企業可以採取五步驟的策略,在中國品牌攻城掠地前展開行動。

「後悔最小化」(regret minimization) 並不是正式的商業策略,但是很適合用來思考決策過程。最能理解這一點的產業之一,就是全球汽車製造業。

2011年,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留下廣為人知的案例,他對中國汽車製造商比亞迪(BYD)嗤之以鼻,嘲笑其車款平平無奇。「你看過他們的車子嗎?」他這樣問道。當時他的看法並不獨特。許多人都認為在新興的電動車產業,比亞迪雖然雄心勃勃,但終究成不了氣候。

時間快轉到今天,比亞迪已經與特斯拉(Tesla)並駕齊驅,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之一。2024年第四季,比亞迪的全球汽車銷售量全年生產量都超過特斯拉,只有全年全球銷售量略遜一籌。

中國於2023年初重新開放邊界時,我參加一個歐洲汽車業高階主管代表團,在新冠疫情之後首度重返中國。當我們走在北京街頭,變化顯而易見。馬路上安安靜靜,幾乎都是電動車,其中許多來自這些高階主管非常陌生的中國車廠。

最不妙的是,這些電動車在許多方面都令人印象深刻——從價格、使用者界面、物聯網(IoT)整合、單次充電續航里程到整體設計,全都表現優異。中國電動車問世才短短幾年,就從「對中國來說已經不錯」演變發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