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業務 你的市值被「中國折價」了嗎?三大策略重新掌握商機
你的市值被「中國折價」了嗎?三大策略重新掌握商機
3 Ways Multinationals Can Invest in China—Without Damaging Their Valuation
- 國際業務
- 麥可.曼金斯 Michael Mankins丁杰 Jason Ding
- 2025/04/02

HBR Staff/Kwun Kau Tam/Getty Images
近幾年,不少跨國企業因為與中國市場高度連結,股價被打折,平均估值倍數比同業低了45%,相當於蒸發7兆美元的市值──這就是「中國折價」(China discount)的現象。面對中國市場成長趨緩與在地競爭加劇,有些企業選擇撤離,有些公司選擇了不同的路,反而逆勢突圍,只要掌握三種關鍵策略,就能在中國市場保住價值,甚至開創新局。
數十年來,中國推動了全球經濟的成長,2010年至2020年間,中國每年國内生產毛額(GDP)成長率超過7%,並採取政策積極鼓勵多國籍企業在中國投資,估計總額達3兆美元。然而,如今時移勢易。經濟活動放緩,本土競爭加劇,加上地緣政治的風險(包括川普第二任期政府貿易政策可能造成的衝擊),都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結果是,對中國市場依賴度最高的多國籍企業,遭到投資人的懲罰。根據我們在貝恩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同事的分析,245家對中國市場高度依賴的多國籍企業(定義是2020年來自中國的營收超過5億美元),儘管全球營收的成長幅度相差不多,但估值倍數(valuation multiple)比起對中國依賴較為有限的同業低了45%。這種估值差異反映了自2020年以來,這些企業在市場價值上的「中國折價」(China discount)總計達7兆美元(這個折價是指其市值落後於同類企業的程度)。
為因應這一點,許多企業開始採取「中國+1」策略來設法分散風險,也就是把生產與供應鏈擴展至中國以外地區。但是,這些努力尚不足以彌補市值的損失。其他企業則選擇「ABC」策略(ABC是指Anything But China,意即中國除外),完全撤出中國市場,原因是銷售疲軟與本土競爭加劇,導致這些公司無法獲得任何價值。
然而,中國依然是一個龐大且可能獲利豐厚的市場。放棄中國市場可能錯失那些價值。但我們相信,只要採取恰當的策略,外國企業仍能在中國市場蓬勃發展。我們根據自身與多國籍公司及中國本土企業合作的經驗,找出3個策略性工具,企業可用來開啓這種價值:
1. 利用併購進入中國大眾市場並擴展到其他市場
隨著經濟成長放緩,中國本土的大眾市場正在擴大,而代價往往是犧牲歷來由多國籍企業主導的高端市場。為了保持競爭力,外國公司必須發展本土化商業模式,以符合中國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的需求,同時也制定可擴展的策略,以擴張進軍新興市場。併購和本地合作伙伴關係可以在這種做法當中發揮關鍵作用。
百威英博集團(Anheuser-Busch InBev, ABI)就是典型案例。全球啤酒業巨頭ABI已進入中國市場數十年,將百威啤酒(Budweiser)和可樂娜啤酒(Corona)定位為高端品牌。近幾年來,ABI透過併購來擴大市場區隔,收購哈爾濱啤酒等在地公司,以打入大眾市場。ABI也擴大了分銷與產能,以提升市場覆蓋率,並投資於高端與手工精釀啤酒品牌,以確保長期成長。這項策略使ABI能夠與青島啤酒及雪花啤酒等本土巨頭有效地進行競爭,在大眾市場與高價市場區隔之間取得平衡。
在中國市場之外,ABI利用在中國的穩固立足點做為跳板,進一步打進「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地區,尤其是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它利用中國的供應鏈效率、優質化策略(premiumization strategy)以及市場專業知識,在這些地區擴展自家品牌規模,並收購這些地區裡的新品牌,鞏固ABI做為新興市場裡全球最大啤酒生產商的地位。
2. 只保留在中國創造價值的核心業務
許多多國籍企業在中國擁有完整的價值鏈,而這往往占用大量資本,卻未能帶來可觀的報酬。企業不該如此,而應該只持有最關鍵的能力,釋出資本用於其他可帶來更高報酬的投資。
許多多國籍企業誤以為,自家策略的每個層面對價值創造都有同樣的貢獻,結果往往忽略真正驅動自身大部分競爭優勢的少數「策略性資產」,例如商業網絡、專有技術和品牌資產。企業可採取能將這些核心資產價值最大化的商業模式,並將非核心業務轉交給在地合作伙伴,如此就能在不做過度投資的情況下,開拓新的營收來源,並加速有獲利的成長。
丹納赫公司(Danaher Corporation)是一家全球科技集團,透過策略性利用在地投資人、合資企業和政府關係,成功擴展在中國複雜市場的業務布局與獲利能力。丹納赫專注於生物科技、診斷技術與生命科學領域,優先發展自身擁有技術優勢的領域,而且是中國企業難以複製的領域。透過在地合資企業與合作伙伴,丹納赫有效應對複雜的法規要求,強化了分銷網絡,並加深對在地市場的了解,因而能快速擴大規模。丹納赫旗下3大事業單位都推出來自這些合資企業的產品的次級品牌,銷往中國及國際市場。這個做法讓丹納赫能夠善用中國,既當成供應基地也是市場,同時將資本投資維持在最低程度。
丹納赫還利用中國推動生物科技與醫療創新的行動,獲得政府的誘因獎勵、補貼與賦稅減免。它調整自身策略以符合中國的產業優先事項,特別是在生命科學、診斷技術與精密製造領域,從而吸引中國機構投資人,以確保自身擴張計畫的長期資本穩定性。丹納赫透過策略合作伙伴關係、本土化研發,以及在本土企業持有所有權之下擴大本土生產,而確立自己在中國生命科學與工業創新領域的領導地位,同時將資本風險降至最低。
3. 分拆並獨立經營中國業務
在某些情況下,對多國籍企業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將其中國業務重組為獨立實體。這個做法能夠提高本土化程度及法規方面的彈性,並吸引更多中國投資人的投資。
例如,2017年麥當勞(McDonald's)成功重組中國業務,將52%的控股權出售給中國一家另類投資基金「中信資本」〔現為信宸資本(Trustar Capital)〕,另外28%則售予凱雷亞洲收購基金〔Carlyle Asia Buyout Fund,隸屬於美國私募股權公司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由凱雷亞洲收購基金接管中國業務的特許經營的管理。麥當勞保留20%的策略性持股,並擁有回購選擇權,以保有彈性,在必要時可以重新取得管理控制權。
這讓麥當勞能夠善用在地專業知識,加速擴張,並更有效地調整以適應中國市場。此外,重組行動還包括設立一個本土員工激勵計畫,讓員工分享公司的成功成果。這項策略推動了快速成長,同時將投資風險分散至本土合作伙伴:麥當勞在中國增設了超過2,000家新店,重點放在三線與四線城市。
2023年底,麥當勞在成功擴張之後行使回購權,買回凱雷集團所持股份,目前擁有這個事業48%的股權。
未來十年,多國籍企業必須徹底重新思考在中國的商業模式。雖然挑戰無可避免,但也必然有機會可透過聰明的重組行動、策略性合作伙伴關係和充分運用策略性資產,來釋出新的價值。那些積極接受這些變革的企業,不僅能夠避開「中國折價」,而且能在中國市場不斷演變的市場局勢中,讓自己處於有利位置而蓬勃發展。
(侯秀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