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是你身邊的朋友,有過這樣的經驗嗎:你剛剛得到新工作,也許是因為太過興奮、急於有所表現,或希望快速獲得主管與新同事的認同,你宛如拚命三郎,對所有的要求來者不拒,看到他人需要幫忙就毫不猶豫主動協助,並要求自己即使加班,也要把每件事都做到100分……然後還不到一個月,你就覺得自己精疲力竭,懷疑能否撐過試用期。對工作充滿幹勁是好事,但你需要給自己設下必要的限制,來均衡並適度地釋放自己的能量。
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從新手入職的第一天,毫不間斷地工作到退休。有很多原因會造成「職涯中斷」,如健康問題、返校進修、照顧長輩、生育、大環境影響,甚至就只是單純覺得自己需要一段沉澱的時間。然而在大多企業,求職者如果有職涯中斷的情況,就會被懷疑工作能力不足,遭到歧視。LinkedIn決定推出「職涯中斷」的標籤選項,幫助雇主能夠更加正確地認識這樣的概況。
「社會不停在變,我們在工作上追求的目標也會變,先把影響自己最關鍵的原因抓出來,才會在卡關中豁然開朗。」
《遠見》雜誌社長、《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執行長瑪利從專題記者開始做起,到後來擔任總編輯;這幾十年間,看過許多因職涯卡關,而中途下車的同事。
你有過這種經驗嗎?你平常拚命努力,希望獲得上層的肯定,給予提拔,交付重責,但是當那一刻真正來臨時,你突然害怕了。這是怎麼回事?為何我突然感到不安?為何我突然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承擔?本文作者以親身經驗為例,揪出阻擋在你職涯路上的四大心魔。如果你能克服,就能以更自信穩定的狀態,向更高遠的前途邁進。
「若企業能給予二度就業員工訓練的機會,讓人才待得下來,真的就是賺到了!」
吳寶春師傅於國中畢業後開始學做麵包,本來覺得麵包產業薪水低又勞累的他,在當兵結束後開始轉念,思考自己可以如何翻轉職涯,最終成功地在2010年於法國麵包大賽中贏得冠軍。
每個人都經歷過這樣的窘況:新職到任,你找不到茶水間、不知道怎麼轉接電話、影印機有不同的用法;這些只是小問題,最尷尬的是,開會時有一大堆你聽不懂的術語,同事討論某個案子時你不知道該怎麼接話,相熟的同事相約吃午餐,只有你被留在辦公室……這樣的尷尬期很難熬,但有辦法可以縮短這段時間;相反地,如果你的部門來了新同事,也可以反向主動給予幫助。
在美國,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許多人重新思考人生與工作的意義,因而出現大批離職潮。在台灣雖然沒有這麼明顯的趨勢,但每逢農曆年節到228連假的這段時間,也是一波職場異動的高峰期,刺激每個工作者,或多或少去思考自己是否還要堅持現有的工作。如果你確實對於「離職」產生猶豫不決的念頭,可參考本文提出的六項觀察指標,來評估那個「說再見」的時間點,是否已經到來。
黑鳥廣告公司始終秉持家庭文化、協助員工職涯成長的文化,於是他們讓一位具有潛力的明星設計師,離職成為自由工作者。未料此舉引發其他同事跟進,出現員工大批離職的危機,這該如何是好?
你找到一份新工作,懷著期待與緊張的心情到任,希望可以在這裡取得一番成就……但才一個禮拜你就後悔了。原因很多:實際工作與當初談的不一樣、難以適應新公司的文化、配合的同事太難相處……但連試用期都還沒到就走,會不會太魯莽?是不是應該再多觀察一下?如果你陷入這樣的左右為難,不妨看看本篇提出的幾點建議。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LEADERSHIP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