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目的與價值觀 侯文詠的人生告白:先找到好玩再努力,才能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
侯文詠的人生告白:先找到好玩再努力,才能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
- 個人目的與價值觀
- 楊瑪利 Mary Yang黃宣榕 Sharon Huang
- 2025/09/02

侯文詠;葉政榮攝。
許多人追求世俗定義的成功,卻在達成目標後感到空虛迷惘。知名作家侯文詠30歲時已是台大醫院主治醫師、暢銷作家,卻坦言「看似成功但很失敗」。在《哈佛商業評論》Podcast《請聽,哈佛管理學!》專訪中,他提出「努力」與「好玩」兩條人生路的獨到見解,建議年輕人保留時間試錯,找到真正願意承受代價追求的目標,重新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
談到台灣文學界,侯文詠幾乎是無人不曉的知名作家。從《白色巨塔》《離島醫生》到《危險心靈》《歡樂三國志》《人浮於愛》等,他的作品橫跨小品、散文、電視劇與有聲書,不僅暢銷,也有不少被改編成影視作品,成為不同世代的共同記憶。
如果把成功換成一張排行榜,侯文詠在30歲就拿過那張眾人稱羨的門票——台大醫院主治醫師、暢銷作家,被媒體票選為「十大成功人物」。但他卻說:「看似很成功,但事實上我覺得我很失敗。」
這一聲內心的叩問,拉開了他棄醫從文、重新定義「成功」的序幕。近期他接受《哈佛商業評論》Podcast《請聽,哈佛管理學!》人物面對面專訪,暢談他的理念。
棄醫從文,人生有限的覺悟
侯文詠從小是學霸,從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到台大實習、升任為主治醫師,拿到台大臨床醫學博士學位。但在麻醉疼痛科的五年裡,他陪伴超過500位癌末病人走完最後一程,對他影響很深。那些臨終對話讓他深受震撼:人走到最後,在乎的不是金錢或名氣,而是與家人的關係,以及這一生對社會是否留下貢獻。他形容自己當時「觀念在打架」:醫院裡人人追逐升遷與名聲,但病人卻提醒他,真正能留下的只有關係與意義。
這份衝擊,逐漸化為一種勇氣,推著他去重新思考人生。他開始明白,人生不是一個「倉庫」,不是為了不斷堆疊錢財和頭銜;人生是一段「時間」,有限的時間要怎麼過,才不會虛此行?
對他而言,真正的成功更接近一種「很帥」或「很酷」的人生狀態。例如,病房裡主動幫忙、充滿熱情的護理師,為學生設計「魔法湯匙」、默默守護貧窮學生尊嚴的老師。說服侯文詠的成功,不是功成名就,而是能活出自己認同的價值與態度。
正因如此,他雖然擁有外界眼中的一切,內心依舊感到挫敗。36歲前,他一方面當醫生,空閒時間拚命寫作,《親愛的老婆》、《大醫院小醫生》等作品讓他享有知名度,但他總覺得兩邊都做不好,如果要突破,必須在這兩條路之間,做出二選一的抉擇。
最後他選擇當作家,跟一般人的認知差距很大。這不是一蹴可幾的轉身,而是長達十年的掙扎──從「主流」走向「自我」,他得面對家人的質疑、經濟的壓力,以及自己對「確定道路」的依戀。醫師的路按部就班、清晰穩定,卻有天花板;作家的路充滿不確定,如同跳進大海,沒有邊界。
侯文詠說,那些年最現實的難題是親情與經濟。他慶幸父母終於打來那通「雖不理解但願意支持」的電話,更讓他心定的,是太太一句俏皮卻堅定的承諾:「最壞,老娘養你,你怕什麼!」
於是,36歲那年,侯文詠拿到台大臨床醫學博士學位,卻選擇放下醫師身份,走向寫作人生。因為那些病人早已用生命提醒他:有限的生命,應該留給真正重要的事。
努力當上醫生 vs. 好玩成為作家
侯文詠把人生分成兩條路:一條叫「努力」,一條叫「好玩」。
「努力」是社會長期灌輸的價值觀——別人告訴我們「應該去做的事」。從小我們聽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成功是九十九分努力加一分天才」,配合無數鑿壁借光的勵志故事長大。這條路往往沉重而疲憊,因為它不是出於自願,而是為了目標或結果而不得不走下去。
「好玩」則來自熱情與迷戀。它或許沒有報酬,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但卻能突破單純享樂的「邊際效應」,在一次次挑戰裡不斷成長。
「我覺得所有的真的好玩的,是一定有帶著90%或95%的痛苦。」侯文詠直言,年輕時最重要的試煉,就是去發現:什麼是自己願意承受代價去追求的「好玩」。
他舉了自己的例子。小時候,他熱愛電影,夢想成為導演;但在母親的期待下,他順著主流努力讀書,考上醫學系,成了「努力」的代表。當上醫生後,醫院工作繁重,他常值24小時班。隔天雖被要求休息,他卻只睡幾小時,就起身把剩下的下午留給寫作。
一開始,他只是隨手寫些生活點滴——與太太的日常、實習醫生的見聞、當兵的趣事,用輕鬆帶點幽默的筆調描繪生離死別的場景。沒想到這些作品引起廣大共鳴,《親愛的老婆》《大醫院小醫師》等接連暢銷。寫作原本只是「努力」之外的一點「好玩」,卻意外開啟了另一條人生道路:努力讓他站上醫師的位置,而好玩,則讓他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方向。
更有趣的是,這段寫作追尋並非源自童年夢想。侯文詠坦言,如果有人在他小時候告訴他:「你以後會變成作家。」他的反應會是:「我會哭!」因為在他眼裡,那時的作家較無成就感,甚至「怎麼那麼不幸」。沒想到長大後,他卻一步步走上這條路。起初只是好玩,後來發現自己有天賦,除了得到讀者熱烈回響,也能帶來經濟上的支持。最後他驚訝地發現:這條「童年覺得不幸」的路,竟成了最能帶來喜悅與貢獻的選擇。
走一條「不乖」的路
侯文詠將自己的人生歷程整理成「四部曲」。這並不是一開始計畫好的,而是他走過不同階段後的回望。
第一部《我的天才夢》,寫的是他剛辭去台大醫師工作,決定專職寫作的那一刻。那是一次離開既定軌道的冒險,也是他有趣人生真正的起跑點。
幾年後,他寫下第二部曲《不乖》。侯文詠的人生,始終強調不必永遠「乖」。在父母眼裡,他是叛逆的孩子;成為父親後,他與母親在教育孫子上也拉扯不斷。他長期倡議「教育應該讓孩子找到好玩的事,而不是一味追求成績」。
他喜歡用一個實驗來說明:兩隻機器人,一隻被要求「不要跌倒」,另一隻被要求「做出新動作」。結果後者學得更快,走得更穩。因為跌倒不是錯,是學會走路的必要成本。這就是「不乖」的力量:當你不被標準答案限制,反而更快找到自己的路。
到了《請問侯文詠》第三部曲,他更進一步發現:光有理論還不夠,因為「知道」不等於「做到」。許多人卡在行動之前,是因為不了解自己。而這本書,便是他的一場自我探索。
一盞車尾燈,迷霧裡的指引
睽違八年,侯文詠推出了最新的作品《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成為他的人生第四部曲。這本書創作的契機,來自一盞「車尾燈」的故事。
侯文詠回憶,多年前他在法國西南部旅行。當時,他在山路中開車迷路。當時還沒有導航,前方一片大霧白茫茫,看不見前路,他一度焦急不已。就在絕望之際,他碰到一位善心的當地人,他緩慢開車引領他。那20多分鐘裡,他的眼前只剩下一盞忽隱忽現的紅色尾燈。每當轉彎時尾燈消失,他便加快油門追上去。因為看見那盞燈,他的心才安定下來,終於走出大霧。
車子停下來時,對方只是搖下車窗揮手道別,隨即駛離。然而,侯文詠那一刻心裡又再度冒出──「好帥!」「如果可以的話,」他說,「我也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像那盞車尾燈一樣。」只是陪伴別人一小段路,卻能在他人迷霧中,照亮方向。這個隱喻,也成為他持續創作的動力。
留5%的空間探索自己
在侯文詠看來,人生不該百分之百交給效率與績效填滿。他提醒:「留5%、10%給自己去試錯,早一點找到真正喜歡的,或者確定自己不喜歡的,都是好事。」
「不要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努力,就把所有時間都壓在同一件事上。」他說,因為那樣的人生或許看起來很努力,卻會錯失與自己對話、發現驚喜的可能。
這份信念,也正是《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的核心:成功,不是滿足外界的期待,而是勇敢走在忠於自己的路上,並在迷霧裡,亮起一盞能為別人照明的車尾燈。
成功,不是滿足外界的期待,而是勇敢走在忠於自己的路上,並在迷霧裡,亮起一盞能為別人照明的車尾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