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與轉型 從魯蛇到樂活大叔,施昇輝中年失業後悟出「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
從魯蛇到樂活大叔,施昇輝中年失業後悟出「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
- 個人成長與轉型
- 楊瑪利 Mary Yang黃宣榕 Sharon Huang
- 2025/11/03

施昇輝;遠見創意製作攝。
在多數人眼中,幸福是「愈多愈好」的加法競賽:多薪水、多成就、多擁有。然而,理財作家施昇輝的人生故事告訴我們,幸福其實沒那麼複雜。人生充滿無預警的轉彎與挑戰,重要的不是計畫如何完美,而是能否坦然接受、靈活轉身,走出屬於自己的路。這正是他跌跌撞撞、卻始終能轉得過去的人生智慧。
在多數人眼裡,幸福是一場「加法競賽」——多一點薪水、多一間房、多一點成就,人生就會更好。
但對外號「樂活大叔」的理財作家施昇輝而言,幸福其實沒那麼複雜。因為,人生本就無從規畫,命運的髮夾彎總是毫無預警,說來就來。若一心等機會、為了追求「更多」而拚命,反而活得很累。
他笑著說:「我就是這樣,一路跌跌撞撞,根本沒準備好就成了作家,但每次都轉得過去,如此而已。」
近期,他接受《哈佛商業評論》Podcast《請聽,哈佛管理學!》「人物面對面」專訪,分享自己在人生轉彎處的起落、投資心法,以及「不窮、不病、不無聊」的幸福準則。
人生勝利組,中年失業跌落谷底
施昇輝的前半生,一開始走得順風順水。台大工商管理學系畢業後,短暫任職媒體業務,沒多久即轉戰證券業,一做18年,正逢台灣股市起飛的年代。
「那時候剛好證券商執照開放,行情很好,誰進來都賺錢,」他回憶。
然而,2003年的轉折讓他從「人生勝利組」瞬間跌到谷底。當時他在證券公司擔任主管,一場投資失誤讓公司虧損四億元,他簽的公文佔損失中的一億,他苦笑著說:「總是要找一個人開刀,就找我。」
那年他43歲,被解雇後,瞬間中年失業。因為當時景氣差,投資市場冷清,他研判很難找到新工作,因此回歸家庭,成為三個孩子的全職奶爸。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教導孩子正確價值觀、輔導他們做功課。手中一千萬元積蓄,靠著理財投資,他對太太立下承諾:「家裡所有開銷,我來負責。」
施昇輝說,失業後根本一點都沒有感到幸福,而是覺得超級不幸。直到多年後回想,才覺得那幾年是他人生中最珍貴、最幸福的時光,因為能陪著三個孩子長大,是多數男人錯過、卻最該被珍惜的幸福。
投資0050:睡得著的錢,才值得賺
而且失業後,命運並沒有放過他。2007年,他投入選擇權交易,短短兩天內賠掉七位數,「大於一,小於五」,也就是虧損介於500萬到100萬間。那對他簡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那是我第一次想結束生命,一直告訴自己是個Big Loser,因為我已經沒有工作,怎麼還能賠這麼多?」
隔年金融海嘯爆發,他滿手股票再度慘賠,估算又虧約200萬元。那段時間,他天天睡不著覺,之後他得出一個心得:「投資至少要讓自己睡得著。」痛定思痛後,他把所有個股全數賣掉,全部換成與大盤連動的台灣50指數ETF——0050。
「大盤跌2%,我也跌2%,我睡得著了,」從那之後,不必再煩惱哪支股票漲、哪支跌,也讓他體悟到,投資的目的不是暴利,而是安心。
「投資安定了,人就安了。人安了,才有餘裕去顧家庭、顧自己。」到了2011年,他愈來愈確信這樣的選擇是對的。那時,他經常去圖書館借書,總看到一群老先生老太太搶著看《經濟日報》和《工商時報》,一邊抄每家上市櫃公司的EPS,一邊為了搶報紙而爭吵。
當時,施昇輝心中嘀咕:「他們大概不知道有0050這種好東西吧。買0050就是買台灣最大的50家公司,不用選股,焦慮就少一半。」於是,2012年他把這段「不焦慮的投資法」,寫成第一本書《只買一支股,勝過18%》。書名中的「18%」,呼應當年軍公教優惠存款利率被取消的社會話題,但事實上,他的投資報酬早已超過18%。
這本書意外暢銷,讓他得以「樂活大叔」之名走紅,從此成功轉型成為理財作家,也終結他落寞的失業10年,開啟另一個人生樂章。至今他的投資維持簡單到爆的原則,一直只買0050與0056兩檔ETF而已。
圓年輕時沒叛逆的文青夢
或許每個人心裡,都藏著一個年輕時沒來得及完成的夢。對施昇輝來說,那個夢,是當個熱愛電影的文青。
18歲準備大學聯考那年,他原本想報考電影系。但他從小成績優異,在那個年代的父母,哪能容許孩子去念藝術科系?於是,他把話吞了回去,順著父母的期望,進了台大工商管理學系。
58歲那年、2018年,他報考台藝大電影系碩士班,只為了滿足那份對電影的好奇,想看看電影系到底在學什麼。
他選修理論課,並把課堂的劇本作業完成後,投稿優良電影劇本獎,連投兩年都落選。他笑說:「我覺得他們眼光差,就自己出書。」那本劇本後來真的出版,成了他的著作之一《富貴榮華》。
這段「延遲了40年的電影夢」,既叛逆,也不叛逆。叛逆的是,18歲沒念的,58歲再去念;年輕時不能做的,老了反而可以。不叛逆的是,他仍保持一貫務實。當時正巧遇上COVID-19爆發,耽誤了他三年出國玩樂的時間。眼看要畢業得拍片或寫論文,每學期還得繳1.5萬元的學籍保留費,他乾脆決定不畢業。
沒繳學費被學校勒令退學,反而讓他笑得開懷。「從小是乖學生,第一次被退學,太開心了!」他說,人生到第三階段,不一定要有夢想或成就,但一定要有想做的事。
第三人生的樂活準則
退休後的人生,多數人忙著預防失去:怕錢不夠、怕病纏身、怕沒事做。但今年步入65歲的施昇輝,不求大富大貴,只追求三件事——不窮、不病、不無聊。
「不窮」是還能自在花錢、心安過日;
「不病」是要懂得服老,接受身體的變化,同時維持健康生活;
「不無聊」是他認為最重要的,讓生活要有趣、有新朋友,還要有玩心,想去哪就去哪,想學什麼就去學。
除此之外,還有幾條反常理的「樂活準則」:能花錢的事,就不要省;目標永遠可以放棄;追求有意思,不必追意義;交新朋友,說走就走。
1. 能花錢的事,就不要省
施昇輝說,現在花錢愈來愈隨性,不再斤斤計較。他現在唯一還「看不開」的,是出國搭飛機仍捨不得搭商務艙。今年春天,他和幾位同學到北歐旅行,大家都坐商務艙,只有他坐經濟艙,因為想到要多花十幾二十萬元,只為了飛機上能舒服一點,好像沒有必要。「哪天我看開這一點,人生應該又再突破一次,」他笑說。
2. 目標永遠可以放棄
隨著年紀漸長,他也漸漸認為放棄是種成熟的智慧。63歲時放棄追求台藝大電影碩士的文憑,就是例子。在他看來,第三人生不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因為目標往往會成為枷鎖。
有次他和朋友挑戰霞喀羅古道,全程22公里,他走了2公里就氣喘吁吁,當下決定折返。「不放棄,有時才會真的累壞自己,也拖累別人,」他說,凡事重在參與,不在結果;重在過程,不在收穫。
3. 追求有意思,不是有意義
許多人談退休,第一個想到的,是列一張夢想清單或展開圓夢計畫。但施昇輝認為,到了第三人生,不一定要有夢想,也不一定要成功。因為,第三人生的幸福,早就不需要再去「努力」了。他也打趣地說:「追求意義太累、太沉重了,追求有意思就好。」
4. 交新朋友、說走就走
在施昇輝看來,現在讓生活不無聊的關鍵是交新朋友。「老朋友聊的話題愈來愈一樣,只有新朋友會帶你去新的地方。」退休後,他學會露營、走步道、參加登山團,全都是新朋友的邀請。
他笑說,大學時最討厭露營,覺得又累又髒、蚊蟲多,沒想到在北海道旅行時,結識一群熱愛露營的朋友,被他們帶著去體驗後,徹底改觀。「現在的露營地像五星級飯店,上面有屋頂、下面有棧板,甚至還有乾濕分離的浴室。有一次,連7-11的車都開上山賣東西。」
人生沒有劇本,要能隨時轉彎
「人生無從規畫,所謂『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我真的要破除這句話,」他笑說。畢竟,沒有人會在自己的人生劇本裡,寫下「43歲被解雇」和「63歲被退學」的橋段。既然,沒人能預測彎道後的風景,能做的,就是讓自己轉得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