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產果糖起家的甜蜜蜜公司,為了因應健康意識抬頭的消費市場,與代工廠商尚大合作推出健康醋飲,占多數營收。然而,尚大開始頻繁漲價,並且開始併購其他小廠,頗有獨霸供應鏈、搶占主導權的意圖;另一方面,若甜蜜蜜打算自行生產,也有成本與研發的挑戰。無論選擇何種方案,都有迫在眉睫的壓力,總經理張萬祥必須盡快做決定。
商業界最的詞可能是「新常態」,彷彿供應鏈已回到可預測的穩定狀態。事實並非如此。疫情後雖然供應鏈壓力指數回落,但地緣政治衝突、去全球化、貿易限制與永續壓力,正讓風險更深層、更難掌控。再專業的營運團隊也難以單獨應對,董事會與執行長需將供應鏈重新列為核心議程,從策略、財務、組織與科技多面強化韌性。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台課徵20%關稅,這道嚴峻的貿易壁壘,考驗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韌性與應變能力。企業領導人可藉由這次機會,從過去的「代工製造」,提升為全球高科技與永續供應鏈中的「策略伙伴」,在地緣政治的變局中站穩關鍵地位。
近年來,供應鏈的脆弱一再暴露。從疫情、地緣政治到關稅變數,許多企業都設法因應,比如建立緩衝庫存,或將製造基地移回本地。然而,真正的韌性不僅是備案,更在於預警。企業領導人可設計供應鏈的「早期預警系統」,並更新風險管理教戰手冊,真正做到在不確定性的常態中防患未然。
面對地緣政治動盪與供應鏈斷裂風險,企業紛紛尋求更具韌性的策略。循環經濟,也就是透過再利用、再製造與回收來減少對進口依賴,正成為企業避險與創新的利器。從掌握在地資源、開創具競爭力的次級市場,到建立服務型營收與強化伙伴關係,循環策略有助於在不穩定的全球局勢中,打造更具彈性的營運模式與持久競爭優勢。
《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總主筆殷阿笛(Adi Ignatius)邀請三位專家:哈佛商學院教授史兆威(Willy Shih)、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Adam Posen),和供應鏈顧問公司Resilinc創辦人彬迪雅.瓦基勒(Bindiya Vakil),討論企業如何因應美國的關稅政策(尤其是針對中國),以及全球貿易和供應鏈的重塑。專家建議,面對空前的不確定性,企業領導人應詳細規畫供應鏈策略,發揮創意,以因應更為碎片化(fragmented)的全球經濟。
人類一直以來都仰賴「概化」這種心理捷徑來處理資訊,也就是尋找共同點並分類,我們也會以這種方式經營企業。但隨著AI的進步,我們可以看到它能夠處理海量的、不斷變化的獨特細節。這啟發我們一個可能性:如果AI不只做為一種工具,而是一種思維,會在策略、人才管理、領導角色,以及供應鏈管理中帶來什麼變革?
川普掀起關稅風暴,衝擊全球供應鏈的既定格局。雖然台灣半導體暫未列入首波徵稅清單,但產業整體已面臨提前布局壓力。面對地緣風險、高關稅,與政策不確定性,台灣企業必須超前部署,從「成本效率、風險韌性、政策適應性與服務彈性」中重新取得平衡,打造真正具有行動力與韌性的供應鏈。
川普改寫全球貿易的遊戲規則,當關稅壓力來襲,領導人不能只靠談判,更要重視「合約管理」,也就是具備一套能因應不確定情勢的合約架構,讓企業在變局中依然穩住節奏。企業可在合約管理上強化五大面向:更新不可抗力條款;加進價格調整機制;分散採購來源;管理成本預期;利用貿易協議與關稅減免策略。
川普政府發動關稅戰,全球企業如坐針氈!高度的不確定性,讓企業在策略規畫上無規則可循,尤其是一條關稅命令,就足以打亂整條供應鏈,引發營運危機。面對這種難以預測的局勢,企業領導人需要重新盤點供應鏈遭遇的挑戰,並採取策略,抵禦關稅戰帶來的強烈震盪:(1)重新檢視產品原的證明文件;(2)評估遷移製造地的可行性與彈性;(3)重新思考業務往來的貿易區域聯盟。
川普二度就任美國總統,關稅成為經濟博弈的重要手段。然而,當美國對特定國家徵收高額關稅時,企業也會設法「繞道出口」,這會如何影響「貿易戰況」?本文的研究團隊分析2018年美中貿易戰後的情況,發現規模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嚴重,並呼籲我們思考:政府單純加高關稅可能效果有限,是否應採取更具針對性的政策?企業在這難以預測的國際情勢中,也要靈活應對各國的政策變化。
PSYCHOLOGY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LEADERSHIP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