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一直以來都仰賴「概化」這種心理捷徑來處理資訊,也就是尋找共同點並分類,我們也會以這種方式經營企業。但隨著AI的進步,我們可以看到它能夠處理海量的、不斷變化的獨特細節。這啟發我們一個可能性:如果AI不只做為一種工具,而是一種思維,會在策略、人才管理、領導角色,以及供應鏈管理中帶來什麼變革?
川普掀起關稅風暴,衝擊全球供應鏈的既定格局。雖然台灣半導體暫未列入首波徵稅清單,但產業整體已面臨提前布局壓力。面對地緣風險、高關稅,與政策不確定性,台灣企業必須超前部署,從「成本效率、風險韌性、政策適應性與服務彈性」中重新取得平衡,打造真正具有行動力與韌性的供應鏈。
川普改寫全球貿易的遊戲規則,當關稅壓力來襲,領導人不能只靠談判,更要重視「合約管理」,也就是具備一套能因應不確定情勢的合約架構,讓企業在變局中依然穩住節奏。企業可在合約管理上強化五大面向:更新不可抗力條款;加進價格調整機制;分散採購來源;管理成本預期;利用貿易協議與關稅減免策略。
川普政府發動關稅戰,全球企業如坐針氈!高度的不確定性,讓企業在策略規畫上無規則可循,尤其是一條關稅命令,就足以打亂整條供應鏈,引發營運危機。面對這種難以預測的局勢,企業領導人需要重新盤點供應鏈遭遇的挑戰,並採取策略,抵禦關稅戰帶來的強烈震盪:(1)重新檢視產品原的證明文件;(2)評估遷移製造地的可行性與彈性;(3)重新思考業務往來的貿易區域聯盟。
川普二度就任美國總統,關稅成為經濟博弈的重要手段。然而,當美國對特定國家徵收高額關稅時,企業也會設法「繞道出口」,這會如何影響「貿易戰況」?本文的研究團隊分析2018年美中貿易戰後的情況,發現規模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嚴重,並呼籲我們思考:政府單純加高關稅可能效果有限,是否應採取更具針對性的政策?企業在這難以預測的國際情勢中,也要靈活應對各國的政策變化。
資訊科技的進步已經大幅改善供應鏈的管理,但企業領導人仍無法獨立得出見解。生成式AI可以讓領導人不必仰賴專家協助,就能達成這些目標。本文以微軟為例,具體說明生成式AI能帶來的效益。
新冠肺炎疫情後,全球企業都在努力提高供應鏈彈性,努力克服兩大挑戰:一、發現潛在供應商,二、縮短正式啟用新供應商的時間。沃爾瑪、馬士基與聯合利華等公司都運用AI工具,以便在供應鏈中斷時迅速找到替代供應商。AI工具也幫助他們預先審查供應商資格,比競爭對手更快找到替代的供應來源。
企業必須揭露自己與供應鏈的碳排放量,但問題是:下游排放量尚未發生,而且許多時候企業對這些排放量也沒有控制權。為此,柯普朗提出3大原則,供企業決定何時應揭露下游排放量,以及揭露時應該依據何種標準。
大宗商品的供應鏈,往往有一個嚴重問題:原物料生產者遭到嚴重剝削,無法脫離貧困的生活。荷蘭公司「東尼的寂寞巧克力」(Tony's Chocolonely)便創造全新的「共鳴供應鏈模式」,不僅有效解決問題,還能獲取可觀利潤。本文具體介紹這個模式。
即使疫情結束,全球供應鏈收到的影響仍未完全恢復,尤其是企業從「及時庫存管理」(just-in-time inventory management)轉向「以防萬一庫存管理」(just-in-case inventory management),導致市場波動。領導者在進行供應鏈管理時,可考慮利用科技來建立更靈活、動態的連結和現代化平台,以應對不確定性和提高效率。
地緣政治動盪然領導人重新思考自身的供應鏈布局,依照各組職不同的「供應鏈邏輯」(supply chain logics),本文提供三種應對策略,以因應潛在的危機與風險。
LEADERSHIP & MANAGING PEOPL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ANAGING YOURSELF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