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 關稅危機生存指南:在不確定中,先穩住你的供應鏈
關稅危機生存指南:在不確定中,先穩住你的供應鏈
The Tariff Wars Just Upended Your Supply Chain. Here’s How to Adapt
- 關稅
- 史兆威 Willy C. Shih薇若妮卡.蔡 Veronica Chua
- 2025/04/11

插畫/Daniel Creel
川普政府發動關稅戰,全球企業如坐針氈!高度的不確定性,讓企業在策略規畫上無規則可循,尤其是一條關稅命令,就足以打亂整條供應鏈,引發營運危機。面對這種難以預測的局勢,企業領導人需要重新盤點供應鏈遭遇的挑戰,並採取策略,抵禦關稅戰帶來的強烈震盪:(1)重新檢視產品原的證明文件;(2)評估遷移製造地的可行性與彈性;(3)重新思考業務往來的貿易區域聯盟。
哈佛商學院榮譽教授布魯斯.斯科特(Bruce Scott)曾將資本主義比作有組織的體育賽事,所有競賽都有一套經共同認可的規則。試想一下,如果你正在指導的比賽,其規則每分鐘都在變化,這要怎麼進行下去?就像體育賽事一樣,企業需要某種程度的可預測性,如果在比賽中途任意變更規則,勢必會造成極大的混亂。
對倚賴國際貿易的企業來說,這大抵正是當前大環境的寫照。接下來,我們將列舉供應鏈經理人目前面臨的部分挑戰,並提供一些在局勢恢復些許穩定之前的應對建議。
目前的供應鏈挑戰
它們包括以下內容:
充滿變數的關稅戰,使得企業無法進行長遠規畫
轉移跨境供應鏈需要時間和大量投資,特別是在耐久財領域。例如,汽車零件的生產轉移可能需要一年的時間,前提是國內供應商基地有足夠的閒置產能,來承接相關工作。若要建置足夠的新產能來取代現有的半導體進口量,可能需要數千億美元,且至少耗時十年以上。
當關稅稅率或其他進口限制像今日這般迅速變化時,企業領袖往往會暫緩投資,直至目睹情勢趨於穩定。這將冷卻而不是鼓勵投資。
許多生產商沒有能力吸收關稅成本,這最終將導致價格上漲
有位同時在佛羅里達州和加州經營新鮮水果生意的種植商告訴我們,水果與蔬菜種植的利潤非常微薄,通常「最多只有個位數」。許多美國本土的種植業者,因為經常需要在美國本地作物生產淡季,向中南美洲地區的農場採購新鮮蔬果,因此,除了營運所需的進口物料成本之外,這些美國本土業者可能還得面對來自中南美洲進口農產品的關稅。由於自身無力吸收關稅成本,這些業者勢將被迫提高價格,進而削弱美國一般家庭的購買力,加劇通膨壓力,並減少整體需求。
報復行動可能改變生產活動的經濟條件
許多國家已揚言將對美國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這可能會衝擊出口市場,進一步動搖原本就已脆弱的體系。佛羅里達州的種植者指出,加拿大客戶已經取消他的草莓訂單——這是抵制美國產品的例子之一,這股抵制潮正在全球蔓延,且負面輿論在社群媒體上持續發酵。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徵收報復性關稅,可能會為明年黃豆、油籽和穀物種植季節注入重大變數,更將波及農業設備產業。
與此同時,加拿大已把採購洛克希德馬丁F-35戰鬥機合約列入審查,其他潛在的歐洲客戶也對依賴美國供應商表示疑慮。F-35計畫獲得來自伙伴國家的資金支持,龐大的總採購量對於加速學習曲線效果和降低單位成本,至關重要。對採購量可能下滑的預期,已經反映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股價上。
貿易規則的變動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
全球負責運輸貨物的物流基礎設施,大多基於穩定的法規和假設。未經深思熟慮的變更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近期針對301條款舉行的聽證會,提議對中國籍船舶每次停靠美國港口收取最高達150萬美元的費用。然而,該提案未能認清,大多數貨櫃航運路線的結構是由一系列「輪替」停靠組成。
例如,一艘從中國駛往美國西海岸的船舶,通常可能會先停靠洛杉磯和長灘港卸貨,然後前往奧克蘭裝載出口農產品,或繼續前往西雅圖/塔科馬,再返回亞洲。我們訪談的一位客戶透露,某貨櫃船公司已表示,由於不符合經濟效益,未來將乾脆取消停靠奧克蘭港口,此舉可能大幅提高加州中央谷出口商的出口成本,並加劇洛杉磯/長灘港區原本就已嚴重的壅塞問題。或許這正是聽證會最終演變成「腦力激盪會議」的原因。
美國現有的基礎設施尚不足以應付,突然增加的關稅徵收與查驗作業
關稅的執行和徵收,必須仰賴一套由國際貿易文件與徵收機制組成的基礎設施。從1980年代到2010年代中期,全球經歷一段關稅穩定下降的時期,伴隨日益增多的自由貿易協定或關稅豁免,促使貨物流通更加順暢。逆轉此一趨勢,意味需要增加相關基礎設施投資與處理成本。
例如,當川普總統於2025年2月發布行政命令,取消微量豁免(即允許價值低於800美元的進口商品免稅進入美國)時,混亂隨之而來。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瞬間積壓超過100萬件包裹,令海關檢查人員和物流業者不堪負荷。在僅提前48小時發出通知的情況下,該行政命令也迫使美國郵政服務(USPS),暫停接收來自中國和香港的包裹,同時緊急研究如何徵收關稅。
這項豁免的期限雖已延期至5月2日,卻反而引發跨太平洋空運航線的一片恐慌,因為進口商爭相趕在此大限前搶運貨物。加圖研究所(CATO Institute)估計,若全面取消微量豁免,將需要額外雇用和訓練22,000名美國海關人員。為確保運作順暢,美國需要大力投資基礎設施改革、現代化進口分類系統,並導入自動化解決方案。
在塵埃落定之前,經理人可以做些什麼
在未來幾個月裡,我們很可能會面臨日益頻繁的變動。但經理人可以採取一些行動,以便更妥善應對眼前動盪,同時為長遠的策略規畫做好準備。
確保組織備妥原產地證明文件
無論最終關稅稅率怎麼樣制定,持有完整的原產地證明文件都很重要。此類文件是用來證明產品是在哪個國家製造、生產、或完成實質改造。它決定產品是否符合即將實施的貿易優惠資格,也是計算關稅稅率、確保遵循進口法規和標示法的關鍵。準確的文件有助於避免通關延誤、罰款或被海關扣押貨物。
雖然這看似理所當然,但準備所需的文件可能是一項艱鉅的工作,尤其是當零組件和子系統在增加附加價值的過程中,多次跨境流動時。無論貿易戰怎麼樣升級,都不會改變這一點的重要性。
分析製造地點的可行性
經理人應立即著手評估當前的營運狀況,聚焦於細分生產成本的結構及製造地遷移的可行性。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把許多需要大量低成本勞動力的產品生產轉移到美國,是沒有道理的。如果人工成本在產品(如縫製成衣、鞋類及節慶裝飾品)的材料成本中占比過高,就很難有充分的理由支持將生產線遷回。若企業確實有意將生產轉移到美國,高勞動生產力將是彌補成本差距的關鍵。這可能意味需要廣泛採用自動化技術或創新製程。
在川普掀起的關稅戰局勢尚未明朗之前,做出這樣的決定恐非明智之舉。在某些情況下,離岸勞動成本優勢非常顯著,以至於經理人可能會選擇將生產基地留在原地,直接支付關稅。
重新思考業務往來的貿易區塊
近年來,分散採購風險的緊迫性與日俱增,我們先前也曾建議採取區域化布局。然而,隨著關稅的增加和貿易戰的升溫,經理人如今更需要關注需求面的市場風險管理。具體來說,他們應該重新思考銷售是否過度集中於特定貿易區塊或地區,就像許多加拿大企業極度依賴美國市場一樣,這些加國企業已經意識到,這種依賴導致風險過於集中而未能分散,德國公司過度倚重中國市場的情況亦然。儘管美國仍是全球最富裕的市場,但它的主導地位已不如以往。
舉例來說,假設某公司近期在墨西哥設廠以供應美國市場,便應思考該據點還能服務哪些其他市場。畢竟,墨西哥與全球50個國家簽有13項自由貿易協定。
經理人應該從大局著眼——從上游原料和零件的採購,到下游成品的銷售與分銷方式及地點。即便北美市場正趨於分化,仍應聚焦於能夠彼此進行貿易的國家群體
***
企業需要一致的規則來做出投資與採購決策。目前尚不清楚它們何時能得到值得信賴的規則。在此期間,經理人應盡力為全球貿易的持續動盪做好準備。
(劉純佑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