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UC Santa Barbara)科技管理講座教授暨科技管理系系主任,與采黛爾.尼利(Tsedal Neeley)合著《數位心態:如何在數據、演算法和人工智慧時代蓬勃發展》(The Digital Mindset: What It Really Takes to Thrive in the Age of Data, Algorithms, and AI, HBR Press, 2022)
不少員工都有類似經驗:協作工具多到不僅降低自己的專注力,還造成疲憊不堪的現象。領導人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本文建議領導人必須帶頭進行「協作清理」,但也要慎防這種措施可能的反效果。
隨著生成式AI被採用的範圍愈廣、迭代升級的速度愈快,員工若要將之運用在工作中,也必須無時無刻學習如何與之互動。本文提供一套「STEP架構」,可以幫助領導人,引導員工善用新科技。
AI或許不會完全取代人力,但人類如果想維持自己的重要性,就必須與機器既競爭又合作,而AI也必須提升與人類合作的能力,才能被廣泛採用。企業如果想要促成兩者間的共生關係,投資「人類技能」與「技術技能」時,就必須找到適當平衡,本文提出此處應該考慮的三種因素。
在由數位科技推動的世界中,變革與轉型是持續的,並沒有終點。組織領導人必須緊跟脈動,不斷地調整策略,並努力讓員工持續學習新的技能,與組織一同進化。想做到這些,「數位心態」必不可少,那麼,究竟什麼是「數位心態」?
員工的成功,可以從個人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解釋。關鍵在於找出「結構特徵」:社交網絡模式可預測誰有好構想、哪些員工最具影響力、哪些團隊具備效率、哪些最擅長創新、哪裡存在孤立單位、企業無法承擔失去哪些員工的後果。
使用內部社群工具的公司,容易陷入四種陷阱:以為千禧世代樂於在職場上使用社群工具、難以培養人際互動、忽略社群工具上的學習、抓錯重點。本文提出幾項建議,協助公司避免常見錯誤,以促成組織的合作、學習與創新。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低成本而粗糙製作的原型,向來是廣受歡迎的工具。簡單的產品原型,能具體落實抽象的觀念,引導創新工作者進行對話,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幫助他們向前邁進。
發現:經理人想讓員工做某些事,至少要交代兩次。 研究:由尼利和雷奧那帝教授領導的團隊,追蹤6家公司的13位經理人超過250小時,記錄這些經理人發送和接收的每一則訊息。研究人員發現,經理人每發送七則訊息,就有一則和之前的舊訊息完全重複,只是用不同的技術發送。他們也看到,刻意重複發送訊息的經理人,可更快、更順利地推展自己的專案。 挑戰:如果我們已傳達得很清楚,還是真的得重述那些話嗎?那樣不是缺乏效率嗎?尼利和雷奧那帝教授,請為你們的研究辯護。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