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運策略 傳產也能翻倍成長?華城電機許逸德靠「大生管」讓股價暴漲620%
傳產也能翻倍成長?華城電機許逸德靠「大生管」讓股價暴漲620%
- 營運策略
- 楊瑪利 Mary Yang黃宣榕 Sharon Huang
- 2025/11/11

華城電機總經理許逸德;葉政榮攝。
在AI、電動車與儲能系統改寫全球產業版圖的浪潮下,多數傳產仍在摸索轉型方向。然而,創立超過半世紀的華城電機,卻靠著第三代接班人許逸德的創新管理思維,完成驚人翻轉:股價暴漲620%、營收三年從80億成長至250億。他以「與時俱進、務實創新、標竿學習、彎道超車」為16字訣,從「別人不做的事」突圍,推動「大生管」制度與「60%啟動」策略,讓傳產走上AI與綠能並進的成長曲線。
AI、電動車與儲能系統的崛起,正在改寫產業版圖。多數企業仍在摸索方向,但有一家台灣創業超過半世紀的老字號企業,早一步看懂規則、提前佈局,成為全球AI電力供應鏈的重要推手——華城電機。
家族第三代接班人、總經理許逸德說:「我們沒有諾貝爾級的發明,但我們解決了別人不願碰的問題。」自成立以來市值從不到50億,成長至超過2,200億,以驚人的速度完成彎道超車,讓「電力」成為新黃金。
近期他接受《哈佛商業評論》Podcast《請聽,哈佛管理學!》人物面對面專訪,分享華城電機近年的關鍵轉折,靠著「與時俱進、務實創新、標竿學習、彎道超車」的16字訣,他帶領企業從內需傳產,走向全球AI舞台。
拒當「特權二代」,從最基層開始
華城電機的歷史,幾乎與台灣電力工業同步成長。創辦人許憲樑原任職於台電變壓器修理廠。1950年代,當時全台變壓器仰賴進口,為了培養自主維修技術,台電派出五位技師赴日本受訓,許憲樑正是其中之一。
56年前、1969年,許憲樑自台電變壓器修理廠退休後,憑著在日訓練所學與對本土電力技術的信念,創立了華城電機。「阿公的信念很單純,」許逸德說,「台灣應該要能自己生產高品質、價格合理的變壓器。」
創業信念,傳承到現任董事長、二代許邦福手中,華城電機逐步發展為國內主要的重電設備製造商。1997年,華城正全力推動上市與新廠建設,許董事長因長期操勞,健康狀況亮起紅燈,招喚當時已在海外工作的許逸德,於1999年返台。
「我本以為會有一套完整的接班培訓計畫,結果父親只說了一句:『哪裡缺人,就去哪裡。』」許逸德回憶。於是,他被分派到外銷部門,從最基層的國外業務做起。一開始廠區幾乎沒人知道他的身分。「我連車子都不能開進去,只能停在外面走進來,」他笑著說,「但也因為這樣,我看見了父輩那一代看不到的現場細節。」
彎下腰的十年,成就後來翻倍成長
許逸德說,自己在華城電機最珍貴的養分,來自從基層做起的歲月。從外銷部一路到2006年轉任國內業務部,十多年的歷練讓他總結出三項重要學習。
「第一,大才必須先小用,」他說。許多剛入職場的年輕人,常覺得自己被埋沒、懷才不遇。但他體會到,唯有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位,讓別人看見你的可用之處,機會與舞台才會自然出現。
大材必須先小用,小用之後被看見,才有機會被好好用。
第二,從基層學會看問題。不少二代、三代一進公司就是特助、副總,坐在高位看不到基層的難題,也聽不到最真實的聲音。他則選擇不當「特權通道」,不越級報告、不插手決策,而是觀察員工如何在體制內解決問題。他說:「只有親自排過隊、在烈日下等電梯,進中控室才知道該怎麼調冷氣、優化動線,讓系統更順暢。」
第三,業務訓練出的數字思維與顧客洞察。業務KPI是最直接的考驗,讓他明白「懂規則,才能玩得比別人更好」。他笑說,那幾年每天報價、接單、接待客戶,假日還得陪外賓參觀行程。這些在外人眼裡看似瑣碎,卻讓他在一線磨出對顧客需求的敏銳直覺。
「想被看見,就要先願意彎下腰,」他說。這些蹲下學的歲月,成了他日後推動華城創新的底氣,無論管理革新、流程優化,還是顛覆產業的點子,都來自業務現場的觀察與體會。
從「別人不做的事」突圍
當年許逸德回國接手業務時,華城電機面臨內外夾擊:國內要與大同、士電等更老字號競爭,國際上又得與日本、歐美大廠正面交鋒。除了台電標案外,其他客戶對新品牌信任有限;外銷市場更因缺乏實績,難以打入。「那時候我們幾乎都在看著別人的車尾燈,」他坦言。
面對困境,父親許邦福決定從「別人不願做的地方」突圍,開創兩項改變市場規則的做法。
第一項創舉,是打破業界避之唯恐不及的「只售不服」潛規則。多數廠商不願投入售前服務,擔心辛苦協助客戶擬定規格後,標案卻被競爭對手以低價搶走;也不願做售後維修,認為不賺錢,「修不如賣」。
華城電機卻反其道而行,主動提供技術建議、維修與延壽方案,細緻紀錄每一台設備的狀況與年限,建立完整的使用與保養資料庫。(詳見〈華城許邦福獨創「售前服務」,贏得A級顧客的心〉)
許逸德觀察,「最好的售後服務,其實就是最好的售前服務,當你真正了解客戶設備的全貌,下一筆訂單自然會回到你身上。」
第二項創舉,是推出「備援變壓器」。為了滿足鋼鐵、石化、科技等對供電穩定極度敏感的客戶,華城電機自費製作兩台不同電壓等級(69kV與161kV)的緊急備援機。
外界一度笑稱這是「笨方法」。誰會讓上千萬元的設備閒置在庫?但結果出乎意料。每當客戶設備故障,就立刻派上場救援,一租往往就是半年;多數客戶甚至乾脆直接買下,「因為沒人想再等八個月的生產期。」這兩台「待命」設備變成公司周轉率最高、轉單最快的產品。
「回頭看,這些做法現在被視為創新,但當年都是不得不的選擇,」許逸德說。正是這份「別人不做、我們願意做」的堅持,讓華城一步步從追趕者,逐漸走出自己的路。
標竿學習:站在電力巨人的肩膀上
至於海外拓展,也是一場長達20年的硬仗。許逸德回憶,前六年幾乎都在虧損中摸索。「沒人認識你,也沒人相信你的產品。」
轉機來自與奇異(GE)的合作。GE採取「微笑曲線」策略,保留品牌與技術核心,將製造外包給可信任的夥伴。華城成為其供應商,正式登上國際舞台。
GE的理念是 Do what you do best, and outsource the rest.
在委外合作期間,GE派出擁有六標準差黑帶(Black Belt)資格的顧問進駐廠內,要求導入6 Sigma品質制度。那十年的壓力雖然巨大,卻逼使公司在流程、品質與管理上全面升級,讓體系、語言與服務都達到國際水準,徹底進化。
「當你覺得痛苦時,其實正走在上坡路,」他說。回看那些被逼到極限的歲月,正是他們超越對手、打開全球市場的起點。華城電機的外銷占比也從過去的20%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4%。
務實創新:「大生管」與「60%啟動」
2017年接任總經理後,許逸德很快發現公司內部各部門陷入各自為政的困境。為打破隔閡,他提出一套內部運作模式「大生管」制度。所謂「生管」,指的是工廠內的生產管理流程;許逸德把這套系統放大,將生產、銷售、研發、採購(產銷研採)綁成同一個共同體。(詳見〈轉型不是軍備競賽!找到創造價值的數據才是關鍵〉)
「業務接不到單,工廠就沒料做;設計畫不出圖,採購也沒東西可買,」他說,「所以我們綁在一起,不丟下任何一個人。」
在這套制度下,業務必須公開所有潛在案源,讓生管提前排入計畫。明確鎖定「非拿不可」的案子,調動設計、採購、製造資源全力支援。他也要求主管層「對標管理」:總經理對總經理、副總對副總,建立跨層級人脈,讓關鍵案子「有人脈就有脈絡」。
這套「大生管」制度為組織打通任督二脈,讓部門從競爭走向合作,內部運作更緊密靈活。推行五年後,華城的得標率從不到兩成,一路攀升至今天的七成八。
過去三年,華城營收從80億成長到超過250億。「外界看到的是成果,覺得我們好像變魔術一樣,說來產能就有產能,」他笑說。但實際上,華城員工僅從1,200人增加到1,700人,背後支撐華城電機高速成長的,正是紀律、效率,以及持續優化的產線管理。
此外,華城的交貨速度比國內同業快三分之一,國際同業快近一半。「比別人更快」的關鍵,在於「60%啟動制度」,只要案子有六成得標機率,就先行備料。這做法看似冒險,但他強調:「真正的客製化,必須建立在高度標準化上。」透過模組化設計,即使未得標,備好的材料也能靈活運用在下一個案子,反而成為縮短交期、提升效率的優勢。
「很多人喜歡談創新,但創新的前提是——務實。務實,就是你要先把客戶的痛點摸得夠深。」
與時俱進:抓住AI與綠能的浪潮
除了內部管理制度創新,外部則迎來能源轉型的契機。華城電機能在短短幾年翻倍成長,關鍵在於三股推力:一是智慧電網的崛起,二是儲能技術的成熟,三是AI帶動的算力革命。
「電網不再只是單向輸電,」他說,「太陽能、風電都能回送進系統,這讓電力設備必須升級。」面對能源轉型趨勢,華城從傳統設備製造商,轉型為能源整合服務商,從「供應產品」進化為「提供解決方案」。
他舉例,當離岸風電剛進入台灣市場時,華城電機並不生產風機,卻洞察到外國開發商需要本地電力合作夥伴,「所以我們成為他們的集電設備服務商。」如今,華城不只生產變壓器與配電盤,也承接風電機艙組裝與變電站工程,協助將風電回送台電系統。
同樣的邏輯延伸到AI資料中心。「AI需要算力,而算力背後是電力,」許逸德說,「我們協助建構AIDC(AI Data Center)的電力解決方案,解決他們的問題,他就會解決我們訂單的問題。」
這樣的前瞻布局,讓華城在2024年迎來重大突破。去年第四季,公司接獲120億元訂單,約一半來自AIDC相關專案,其中20億正是美國「星門計畫(Stargate Project)」第一期的電力設備案,華城成為該計畫的指定供應商。他笑著說:「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台灣之光。」
星門計畫只是開端,AI基礎設施未來還有更多成長空間。在能源革命與AI算力風口之中,華城電機正用行動證明,只要與時俱進、看見需求,就能讓傳產製造邁向新世代能源科技。
股價飛躍成長,從17元到破千
八年前,許逸德接任華城電機總經理時,永遠忘不了那天公司股價僅17.2元。
短短六年內,股價在2023年暴漲620%,2024年7月4日與台積電一同「破千」,寫下台灣重電產業的傳奇。他笑說,這場「彎道超車」並非一夕之間的爆發,而是十年磨一劍的成果。



